首页>读我网频道>焦点图 > 内容详情

山东省港口集团高级别专家张连钢:贡献港口智慧化的“中国方案”

2022-10-18 08:12:57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我们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应该树起‘中国样本’。这是我作为一个港口科技工作者的理想。”作为港口科技领域二十大代表,张连钢生于1960年,是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别专家,“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他带领平均年龄34岁的团队,建成了世界上自动化程度最高、作业效率最快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推动我国智慧绿色港口领域科技创新工作“走在前、开新局”,迈上更高水平。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白鑫燚

党的二十大代表、山东省港口集团高级别专家张连钢

临危受命,建设世界一流港口

张连钢出生于1960年,今年62岁。1983年,23岁的张连钢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青岛港务局安全技术处工作。本着“下一线、学本事”的心态,他主动申请参加青岛港第一个集装箱泊位——8号码头52泊位的项目建设。但彼时,中国港口的落后状况却刺痛了他。

港口行业有句话,港口大不大要看吞吐量,港口强不强要看集装箱。但在当时,青岛港没有专用的集装箱码头,只是在件杂货码头上进行集装箱装卸。岸边没有桥吊等专业机械,只能利用外国货船上自带的起重机实施吊装。“港口是个联通世界的窗口,整天和外国人、外国船只打交道,差距和落后就摆在眼前。我那时就总在想,咱们的现代化港口到底什么时候能建起来?”张连钢说。

2013年,青岛港集团党委决定启动自动化码头建设。既懂集装箱技术和自动化控制,又懂生产业务的张连钢临危受命,被任命为自动化码头项目组组长,这支队伍便是“连钢创新团队”的前身。而在当时,他正处在肺癌术后恢复期。“刚开始我是犹豫的,怕自己的身体给项目拖后腿。”但心怀自动化码头“创新梦”的张连钢,还是背着家人接下了重担。

干这行不能没有参考,立项之初,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出国看看。于是,张连钢带着项目组成员奔赴欧洲,想看看无人驾驶的自动导引车到底是怎么回事,却又一次碰了壁。“他们不允许我们到码头前沿去看,只能在车上隔着玻璃远远地看几眼,说凭咱们的技术水平,做出这种码头至少需要10年时间,建议我们直接购买他们的技术。”张连钢回忆,随行翻译板着脸说出的每一个字,都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但也让他再一次坚定信念:“我们一定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定能走出一条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研发道路。”

自主创新,重压下交出“中国方案”

2017年5月11日,随着“中远法国”轮汽笛的一声长鸣,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以“开港便创下自动化码头首船作业效率最高纪录”的方式,在中华大地上开门迎宾。在这背后,是张连钢与整个项目团队的无数个通宵达旦,无数次挑战极限。

在港口自动化码头建设征召时,张连钢抱着重病之躯,全然不顾医生“只有30%的患者有5年以上生存率”的提示,坚守“为中国人争口气”的初心,带着“拼命都不一定能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的决心,带领团队自力更生、克难攻坚、拼搏奋斗,蹚出一条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设计建设运营新路径。

“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市场换不到的,我们只能走自主创新这一条路。自动化码头是集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于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而我们的项目人员平均年龄34岁,没有经验、没有资料,更没有外援。”张连钢告诉记者,彼时,整个项目团队吃住都在海边临时搭建的集装箱简易房里,白天查看施工进度、解决问题,晚上在简易房里攻关科研项目。期间共召开了3000多场技术研讨会,形成了几十万字的分析报告……

顶住重重压力,张连钢带领团队仅仅用了15个月就完成了码头的方案设计,在国外,这项工作至少需要3年。此后又用3年半,完成了国外需8年到10年的建设周期。2017年5月11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开港运营,首船作业桥吊单机效率达到26.1自然箱/小时,创世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商业运营首船作业最高效率,震惊全球港航界。

这座码头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港口拥有了集装箱装卸的世界最高端形态,体现了中国港口综合科研实力和现代化水平,更为全球“智慧绿色港口”建设贡献了低成本、短周期、全智能、高效率、更安全、零排放的“中国方案”。

读我网编辑:王迎

主办单位:《山东商报》社       ICP:鲁ICP备07018076号
商报热线:0531-88197600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历山路157号天鹅大厦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主办单位《山东商报》社
商报热线:0531-88197600
ICP:鲁ICP备0701807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