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以“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特别设立了“美好生活”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展,展示非遗在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方面的成果。遍观本届非遗博览会现场不难发现,“非遗+”的模式已成为各地传统工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沉浸式体验,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非遗工坊集中亮相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具有带动当地群众居家就业、就近就业的独特优势,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本届非遗博览会上,湖南湘西七绣坊非遗工坊、青海互助县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非遗工坊、河北赞皇县原村土布非遗工坊等来自全国的46家非遗工坊参展,集中展现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果。
在湖南,浏阳油纸伞是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工艺世代传承、历久弥新。第三代传承人李忠国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对原材料和制作工艺进行创新,让小小的油纸伞撑开了共富新天地。依托互联网和电商平台,李忠国革新油纸伞加工工艺,并通过开展学生绘画、商铺装饰等纸伞加工市场,实现“老树”发“新芽”。“本届非遗博览会现场,我带来了创新之作的DIY手工纸伞产品,观众可以现场体验在纸伞上作画,体会非遗制作工艺的魅力。”李忠国介绍。
据了解,目前,依托传统的油纸伞制作技艺,李忠国还拓展产品类型,发展灯笼等各类工艺品,开拓国外市场并进驻国内风景旅游区,在长沙市雨花区非遗馆设立生产工艺展示区,探索出了非遗带动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以技艺为载体,并在传承人的带动下实现着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本届非遗博览会现场,传承人现场展示捏制、绘制、上色等工序,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凤翔泥塑创作过程。
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凤翔泥塑是极具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传承人胡新明自筹资金创建西府民俗文化艺术博览园,并先后建设宝鸡市非遗凤翔泥塑传习所、新明泥塑非遗工坊。
以非遗工坊为依托,泥塑之乡六营村组织年轻一代学习手工艺,培养新一代民间艺人,推进民间艺术发展振兴,帮扶230多户2400多位村民从事泥塑、年画、剪纸、社火脸谱等非遗项目的专业化加工,并带动了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我们还与研学等业态相结合,与旅行社、企业和学校进行合作,让以泥塑为代表的非遗项目被更多人了解,推动其发展传承。”凤翔泥塑区级传承人胡锦伟介绍。
展示非遗活力新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非遗扶贫发挥了传统技艺特有的优势,传承人传授民众手艺,使他们掌握稳定的谋生手段。从亮相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的非遗扶贫项目来看,非遗工坊取得了良好成效,也在全国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持续的经验做法。当下,非遗传承引领着乡村振兴,也诠释着手艺复兴的新生。
一头挑起技艺传承,一头挑起万家生计,非遗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推进了传统技艺的传承。此次来到现场参会的只是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在中国,香包既承载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甘肃省庆阳市,香包既是流传千年的传统工艺品,亦在传承人的带动下将赋闲在家的妇女集结起来,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驱动力。“曾经当地每个妇女都会做的工艺品,如今正以多元化的造型和产品类型走向市场,迈向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展位相关负责人表示。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注意到,“美好生活”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展区内,亦有许多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的非遗工坊参展。其中,湘西七绣坊非遗工坊传承人现场展示的苗锦芭排制作技艺备受关注。展位负责人介绍,非遗工坊集培训、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实施“让妈妈回家”公益项目,聘请多名苗绣非遗传承人作为指导老师开办培训班,让当地女性在兼顾家庭的同时有一份额外的收入。“如今,除苗族传统服饰外,苗绣产品也扩展到文创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等多种类别,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销售,让当地人忙时务农、闲时绣花,推动乡村振兴。”
此外,海南黎族纺织染织技艺非遗工坊、广西金壮锦龙州非遗工坊、云南剑川木雕非遗工坊、四川羌族草竹编研学体验培训非遗工坊、内蒙古白狼林俗树皮画非遗工坊等来自全国多地的非遗工坊,均在本届非遗博览会现场以项目展示展演等形式展示着非遗的活力新生。
主办单位:《山东商报》社
ICP:鲁ICP备07018076号
商报热线:0531-88197600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历山路157号天鹅大厦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