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麦田千层浪,又到夏收好“丰景”。连日来,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的种植户积极组织机械收割,抢时间、赶进度,确保小麦颗粒归仓。丰收的盛景在这座“母亲河”——黄河流经的千年古镇徐徐展开。
东阿镇是黄河入济的第一站。近年来,该镇认真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擘画乡村振兴秀美蓝图。特别是在耕地保护方面,严守耕地红线,严格落实田长制,实行耕地网格化监管,建立全过程闭环执法监管体系,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效益“四位一体”保护,以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为着力点,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耕地保护工作新模式,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崔艳红 金立红 通讯员 赵青山
“三位一体”为保护耕地加码
草木葳蕤,水光潋滟。初夏时节,在东阿镇乔庄村的东面,有一处集“山水林田湖”为一体的网红“打卡地”。而在治理修复前,此处是一个残破不堪的废弃石料厂。
“想金山,盼银山,守住耕地是靠山。为将田长制真正落到实处,我们严格工作制度,抓好耕地保护巡查,坚守守住耕地‘红线’不放松,护好每一寸耕地。”东阿镇党委副书记张兴波介绍,“在巡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此处石料厂通过修复治理不仅能够腾出大量的土地,而且还能修复生态,随即向上级田长进行了报告,并进行了科学整治。”
通过对乔庄村废弃石料厂的科学治理,平坦的地面腾出土地50余亩,低洼的地方因“势”利导改造成了人工湖。下一步,东阿镇还将围绕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进一步推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对土地资源展开全要素整治提升。该镇将深挖乔庄村废弃石料厂耕地保护的样板效应,与教体部门进行积极对接,将此处打造成集研学教育体验为一体的基地,进一步激活土地利用新动能。
据了解,东阿镇在全域建立了“3+5”田长制耕保长效机制:“3”即一网情深抓巡查、一台通办抓督办、一张清单抓考核“三位一体”;“5”即镇总田长、办事处田长、村田长、组田长、户田长“五级田长网格”,实现了全镇耕地巡查全覆盖。同时,织密巡查网格,落实工作责任,田间地头粉刷耕地保护标语和宣传画,安装田长制公示牌,把耕地保护宣传工作做到实处,把保护工作做到前面,对在耕地内乱建乱占现象早发现、早制止、早上报、早处理。
与此同时,东阿镇强化“一台通办”保障工作,借助智慧东阿管理平台,实现了东阿55个村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向全程可控及管理的规范化、数字化管理目标迈进。借助东阿镇镇委党校和党建e平台,聘请市、县专家,定期召开耕地保护培训会,对耕地保护新政策和新要求及时进行传达。保证所有田长都能熟练掌握需要保护的范围和要求,能按照新土地法的规范进行耕地保护,守牢耕地保护底线。在此基础上,强化“一张清单”考核“指挥棒”的作用。根据耕地保护示范镇、村标准要求,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清单。严格把各级田长工作职责、考核细则,把需要保护的地块细化到每个网格上,最后通过平常抽查、季度检查、巡查台账和上级图斑反馈等多方结果进行评分考核,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护工作落地落实。
夏粮丰收农民收入增加
一边忙着抢收小麦,一边忙着水稻插秧。“三夏”时节,东阿镇志阳家庭农场负责人张广铸可谓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的500余亩小麦收成不错,价格也可以。”张广铸向记者介绍,“为了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去年小麦收获后,我又把旱田改成水田,试种了100余亩水稻,加工后的大米颗粒饱满、色泽透明、味道香甜、口感极好,备受市场青睐。今年,我打算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70亩。”
张广铸还算了一笔“经济账”,现在他流转的500余亩耕地,实行小麦、玉米、水稻套种。同时,在稻田里种植莲藕、养殖鱼虾,发展循环生态农业,一年下来就有近50万元的收入,同时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共同致富。
“这几年,政府给咱的农机补贴、合作社补贴、农田基础设施配套等资金,都是‘真金白银’的,咱种粮更有底气信心了,带领农民种粮增收不是咱最应该做的吗。”张广铸说。
为了鼓励像张广铸这样的种粮大户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粮食产能、增加农民收入,东阿镇努力在科技种田、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和绿色生态农业建设上下功夫,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多年丰产增收,既保证了粮食安全又让种粮成了农民的“金饭碗”。东阿镇积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以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综合利用工程、生物、农艺和农机等措施,指导农业生产者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和农田生态保护水平。
“沉睡”土地变成“活资产”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如何推进撂荒地复耕复垦,实现荒地变良田,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创收致富,这也是东阿镇党委政府孜孜不倦研究的一个课题,记者在南坛村找到了答案。
2021年,南坛村党支部借助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项目,投入资金200万元建设了十个冬暖式高标准大棚,用于种植螺丝椒、西红柿等绿色蔬菜。
“旧村腾出来的土地,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收益低,村民的种植积极性也不高。我们就借助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项目发展了设施农业。”南坛村党支部书记刘传法告诉记者,“为此,我们还成立了平阴县浪溪河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订单农业的模式,而且收购加工的企业就在‘家门口’。村民们也不会担忧卖不出去了。目前,咱们这个大棚种植不仅解决了20多人的就业问题,而且促使村集体增加收入12万元。”
刘传法所说的“家门口”的企业就是位于东阿镇的济南烩道食品有限公司。该企业生产主要原材料就是青椒,且青椒从外地购买运输成本高、供货不及时。于是,南坛村党支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按照“支部+合作社+企业”的产业运作模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并成功与济南烩道食品有限公司牵手合作。
南坛村只是东阿镇将“沉睡”土地变成“活资产”的一个缩影。该镇在治理撂荒地和转变群众观念上“双管齐下”,一边整治撂荒地,一边积极向群众普及宣传粮食安全、复耕复种政策知识,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推动土地资源整合,将小块、分散的土地整合成集中连片的产业基地,不但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推动强村富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守好用好“饭碗田”,当好做好“压舱石”。现如今,漫步在东阿古镇,一幅幅“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的田园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在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上,东阿镇将看好每一寸耕地、扛稳农业粮袋子,实现块块农田有田长、保护责任全覆盖,确保土地不减少、不退化,切实稳固粮食基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