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 非遗周刊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千年碑林话历史

2022-6-18 9:32:05 来源:山东商报

  东镇沂山,巍峨矗立于东海向内陆之地,秀丽风光与茂盛植被自成一派。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更是独领风骚。古时,16位皇帝登封于此,从而留下名垂青史的“东镇碑林”,其留存御碑数量为世界之最。2014年,东镇沂山祭仪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东镇沂山蜚声海内外。近日,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专访沂山风景区东镇庙管理所所长张新民,听他讲述东镇碑林的传奇往事。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王宇琦

 

 

碑林的御制碑刻中,现存最早的元大德御碑



  独特的祭祀文化

  素有“大海东来第一山”之美誉的沂山,位于潍坊市临朐县,是中国东海向内陆的第一座高山。古人称一方主山为“镇”,镇山象征着长治久安,沂山便被称为“东镇”。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逐渐衍生出对山岳的祭祀传统,并形成完整的礼仪。“如果说沂山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那么东镇则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是国家东部镇山的简称。”张新民告诉记者,漫长的历史中,历朝历代诸位帝王登封于此,造就了东镇独特的祭祀文化。东镇沂山祭仪也于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东镇底蕴深厚的祭祀文化逐步形成,亦由此衍生出诸多文化形态。背倚凤凰岭,面临汶水的东镇庙内树木葱郁,其中不乏古树,留下汉代柏树、唐代槐树、元代银杏等数株。穿越千百年时光印记而来,是镇山文化集中体现之地。“东镇庙始建于西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武帝亲临其下,令礼官祀之,并建祀庙。因此,东镇庙为皇家御庙,最初坐落于沂山主峰玉皇顶。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时,隋文帝下诏就山立祠,安排侧近一名巫人洒扫,并多莳松柏;每年春秋仲月时,由守土正官主持专祭,凡遇国家大典,或‘天时不顺,地道欠宁’‘兴师征战’时,皇帝便亲自或遣重臣赴东镇祭告。东镇庙的位置也由沂山山顶迁址山下,以方便祭祀活动举办。”张新民表示。

  “东镇庙是皇家庙宇,承担天子祭祀的任务,在历史发展中逐步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这成就了其特殊的身份。历朝历代中,每当国家强盛时,东镇庙便会被重修、扩大,规模愈发宏大。清代光绪年间以后,东镇庙大部分区域逐步演变为学堂。2009年东镇庙得以重修,并于2011年修建完毕。”张新民介绍。

 

 

经过修复后的碑刻被保存于东镇庙中(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碑碣于此成林

  除苍翠树木成林,东镇庙还有另一种“林”,便是碑林。自建成之日起,东镇庙便与国家祭祀活动密不可分。古代帝王将相祭封沂山,便会立碑碣、植树木以纪念。祭祀活动中的随行官员,前来拜祭的文人墨客亦镌碑以表纪念。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朝,2000余年间沿袭下的祭祀仪式让东镇庙名扬天下,于此也留下碑碣成林。

  “由于朝廷御祭,加之沂山雄伟秀丽,大家名士、骚人墨客纷至沓来,四时不绝。他们在观光揽胜之余,留下了大量的古碑石刻,遍布东镇庙院内外,丛矗如林,故有‘东镇碑林’之称。按照古代规制,逢祭必碑。祭文一般写在黄绢之上,但保存时间短,刻于石碑之上寓意万古流芳。”张新民介绍。
  
  千百年的历史中,沂山留下数不清的碑碣,成就了独特的碑林文化。东镇庙碑林体量庞大,亦融入当地民间习俗之中。“日常生活中,当地百姓如果形容一种物品数量非常多,数也数不清,便会形容其如同‘东镇庙的碑’一样。”张新民介绍。此外,当地还有诸多关于东镇庙碑林数量之多的故事和传说广为流传。
  
  即便数清东镇碑林到底有多少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但仍有相关考据留下。张新民表示:“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时,据当地学者不完全统计,东镇庙有古碑360余幢,其中御碑16幢,后世亦有增建。由其使用的量词为‘幢’进行合理推断,纳入此次统计的应为石碑完整的碑刻,许多破损、碎裂者未在其中。”

  在随后的多年间,东镇庙中的碑刻随着历史的进程散落在民间各个角落,亦有部分被毁坏。1985年起,从沂山境内挖掘,在周边地区寻觅,临朐县对东镇碑刻进行收集和修复。如今,东镇庙中保存有145幢碑刻,其中御制碑刻4幢,朝廷祭祀碑刻76幢。在国内名山大川中,东镇碑林数量蔚为可观。

  穿越时空的文化遗产

  东镇碑林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文学艺术的重要资料。“现存的碑刻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御制祝文碑,由频繁的朝廷致祭衍生而来;二是诗文碑,多由主祭官和随行的参祭人员读古碑、赏古树、游沂山、观瀑布有感而发,留下的大量文章和诗词。其中,部分诗文刻成了横向的诗文碑,镶嵌于东镇庙殿堂的墙壁上;三是重修庙记碑、修醮碑等,每逢重修庙宇,便会留下碑刻记录详细情况,共同组成了浩瀚的东镇碑林。”张新民介绍。
  
  东镇庙现存碑刻中,有诸多极为宝贵的珍品。其中,保存年代最久远的是一座金朝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碑刻,所刻文字题目为《神应记》记载,讲述当年官员来此祭祀,夜间山中野鹿屡次进入庙宇的事件。

  “御制碑刻中,现存最早者为元大德御碑,位于大殿祭台西南角。碑冠蟠结青龙四条,形式浮雕,其造型美观,生动逼真,正碑镌元成宗大德二年《加封五镇诏》。此碑是东镇庙现存4幢御碑中最古老的一幢。碑镌蒙汉双文,上半部分是蒙古文中作为贵族文字的八思巴文,下半部分是楷书汉文。”张新民说道。
  
  此外,碑林中最高大的一幢要数明洪武御碑,其高6.97米,宽2.20米,厚0.34米,堪称东镇碑林之最。“其碑风格特殊、古朴典雅、巍峨高大,从造型来看,亦多有巧思,雕刻琢磨细腻。正碑刻明太祖洪武三年‘诏定岳镇海赎神号’诏旨。”张新民讲述道。
  
  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康熙帝亲临东镇庙书写“灵气所钟”四个大字,以感神灵的赐予。清乾隆所书“大东陪岳”碑,置于该碑西侧,所摆放位置亦凸显尊敬之情。“康熙帝所书这块碑刻原已破碎,自1947年至2007年间,历经60年寻觅到13块碑石,最终修复而成。”张新民说道。
  
  东镇庙的幢幢古碑,不仅是记录浩瀚历史事件的宝贵遗珠,亦是重要的研究资料。“这些古碑记载了历代朝廷官府对沂山的诏封祭告、膜拜祀事,还刻记了风雨不调、地震陨落等自然灾害及边关军事等情况,也歌颂了东镇奇山异水、秀丽绝佳的风光。文体有诏旨、祭文、记、诗、词、歌、赋、散文、题词等。碑刻字体正、草、隶、篆、行书、狂草均有,其中不乏绝佳书法作品,有深刻研究价值。东镇碑林是国内少见的艺林珍薮,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情况、自然变化,以及文学、书法、雕刻艺术的珍贵实物史料。”张新民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