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洒下了最后的余晖,海风吹了过来,从小岛的西南角处,传来越过海风的歌声。小坡的草地上,无数年轻的面孔聚在一起,他们坐着,听着,共度当下的“诗与远方”。
在青岛麦岛,每个周末的傍晚,都会有一场音乐会,名为“小篷车音乐会”。它的发起人是一个名为陈哲的年轻人,他和伙伴在这里漫步玩音乐,一弹一唱之间,几年的时间过去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们眼前的观众,伴着麦岛的发展,也越来越多。
当然,这个被年轻人视为“理想的后花园”的“世外桃源”,除了诗与远方,也一样经历着柴米油盐。
◎文/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倩
◎图/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周里
离职
陈哲希望有一天,大家能够开着大篷车边走边唱,虽然理想还没实现,但“小篷车音乐会”却诞生了。
周末的傍晚,麦岛靠近海边的位置,女孩拿起了吉他,她弹着,唱着,此时太阳快要落山了,她的背后,是望不到尽头的大海,还有穿着白色婚纱准备照婚纱照的新娘。
陈哲倚着栏杆,眺望着远方,偶尔听几句同伴的歌声,偶尔聊着天。他今年34岁,记者见到他时,他穿着褐色的短袖,踩着一双帆布鞋,说话的声音轻轻的,正准备下一个上场。
其实,在不少年轻人眼中,陈哲活成了他们想要的样子。
他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唱着热爱的歌,有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和一颗永远年轻的心。
陈哲是淄博人,在青岛读大学,那时,他就读的大学在麦岛旁不远,他常常和朋友们来麦岛。他印象里最初的麦岛,很荒凉,只有碎石,人迹稀少,没有灯光,没有栈道,他常去的地方,旁边是一块礁石,和一个小房子,那就是他们谈天说地的最好去处。
那时,他们周边只有零星几个顺路的“听众”。
大学时,他去了贵州支教,在那里,他感受到了另一种人生可能。毕业后,他进了电视台,但近四年的时间过了,他想要离职,但辞职的原因却没想好。偶然间,他看见了一个“挣脱束缚”的海报,要“重拾放肆的心”。
瞒着父母,他真的离职了,第二天,他背上行囊去了贵州,在那里,他又结识了许多一样年轻有趣灵魂的人。
在那里,陈哲受到了鼓舞,回到青岛后,他租下海边一座二层小楼,依山傍水,设置了餐厅、客厅、住宿间,也设置了书房、琴房、花房,每个房间都被赋予了不同主题和功能,他给这里取名“青未”,“青”代表青年、青春,“未”代表未知、未来。
很快,这里成了年轻人的“后花园”,他们有读书会、故事会、旅行分享会和各种各样的活动。
选择
陈哲建立了不同类型的社团,仅“小篷车”就有五十名正式成员,他们大多有自己的工作,也许是医生、老师、城管、公务员……他们之间,都在这里找到了工作以外的另一个空间。
陈哲说,他没有过多关注队员的个人工作和生活,他一个人也无法决定谁能加入谁不能加入社团,一切靠队员投票决定。
陈哲觉得,“大家之所以会来这里,是因为在这有提升,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虽然,2016年,青未青年空间租用的房子被收回,但他们却把活动放在了更多不同的平台上,继续着他们的理念和生活,青未留下的故事也有很多。
一个东北男孩,在出国前来到青未住了几天,后来他留在了这里,将“青未”作为自己的事业;一个热爱摄影的女孩,在“青未的每一天,都会拍日出……
相比其他人,苏翔是比较特别的存在,他是一名70后,充满着热情。他告诉记者,他喜欢这里的氛围,“我喜欢音乐,其实任何年龄,有梦想都可以追,不要给自己设限。”
轮到陈哲时,他走到小坡上,唱了属于自己的歌。草坪上,一位女孩说,她经常周日来这里,说不上为什么,就是喜欢这样的感觉。
影响
陈哲怕的,是看见一成不变的未来,和一眼到底的生活。
在他眼里,青未包容了不同的颜色和声音,他这一路,要“忠于未知”。有人羡慕他的生活,陈哲却觉得,其实每个人的路是不一样的,选择了这条路,注定会看不见另一条路上的风景,他没去想过失去与得到的东西,也没有想主动去影响别人。
但事实上,他的故事,他的经历,正让不少年轻人向往。
有人问他,他们的营利模式是什么样的,他回答,“许多人的路是先做自己不那么喜欢的事,然后赚够钱,再用钱去换取想要的生活,去玩乐队,去住海景房,去周游世界,年纪大了,再去弥补青春的遗憾。而我们的路是直接做了自己喜欢的事,直接去玩乐队,去住海景房,去周游世界,起码没有遗憾,然后做事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其实钱也不是太大的问题,一些点开放一下,就有盈利部分。”
陈哲告诉记者,其实,年轻人面临的问题,催婚压力、工作压力,他们也一样在面对,只是在这个空间里,有了相对自由的呼吸。
至今,父母也不知道他辞了职,他不知道如何和父母解释诉说,“生活也不会因为我拥有理想而打折。”
“理想丢了,钱也没赚到。”陈哲说,很多伙伴渴望过他的生活却缺少勇气,但这里是他们的港湾,他仍然欢迎他们的到来。但陈哲说:“我不建议年轻人勇敢辞职什么的,有些东西其实是很难承担的,对他们来说不见得是一个好的选择。”
他依着本心做了自己想做的事,他的社团,想要把年轻人聚在一起,“选择这条路也想让大家看到自由生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