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 非遗周刊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面塑”上新

2022-5-21 9:34:10 来源:山东商报

  从孙悟空、猪八戒等民间传统面塑形象,到时下流行的各类卡通造型,看似普通的面团变化出多种样貌,被大众喜爱。面团从“无形”化为“有形”,亦是借由匠人灵巧的双手被赋予生命的过程。近来,登录济宁各大媒体平台,在线教授网友面塑技巧的济宁市面塑非遗传承人陈庆榜,得到越来越多网友的关注。日前,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专访陈庆榜。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王宇琦

 

 

陈庆榜在传承面塑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变化进行创新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传承


  
  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食材,被赋予各色造型,承载百姓美好的期盼,面塑是一种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的传统彩色捏塑艺术,通过匠人灵巧的双手与精巧的技艺,展现出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面塑逐渐融入其他文化元素,并与民间重要节日结合,成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塑于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起源,最开始是在春节、元宵节等重要节日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后来,又在婚丧嫁娶、祭祀等活动中发展出不同的用途。”陈庆榜介绍,从济宁地区来看,面塑在发展中亦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孔府各类祭祀活动中常用的点心及造型面食流传至民间,影响了济宁地区面塑的风格。济宁面塑初期以形意为主,在发展中兼融鲁西北、鲁东地区的特色。之后,发展为以捏面人为主,并不断将精细的刻画融入其中。此外,京杭大运河的流经,也带来了更丰富的风格变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地区间文化交流的增多,济宁面塑也有了新的变化。民间艺人博采众长,并将其融会贯通。面塑造型更加追求神似,面部表情更加细腻,结构更加协调。

 

 

陈庆榜创作的面塑多肉

 

 

陈庆榜微型面塑《八仙过海》

 

  坚守

 

  “我最开始学习面塑时,这还是一个冷门行业。”陈庆榜回忆。2003年,陈庆榜开始从事餐饮工作,接触到了食品雕刻工艺。在他手中,尽管最朴实的萝卜块也能变化出各种造型,但他依然觉得不满足,“萝卜颜色单一,远不如色彩丰富的面塑来的有趣生动。”2004年,偶然机会下,陈庆榜认识了一位面塑师父,随即开启了学习之路。“看到师父将趵突泉旁的亭子、垂钓者捏得栩栩如生,我才发现原来面塑可以这样精细好看。”从此,工作之余,只要有时间,陈庆榜就扎进面塑的学习与研究中,开始了痴迷其中的生活。“我想是因为喜欢,所以坚持了这么久。只要一想到放弃,我就非常不忍心。那么,既然选择了,便要一直做好,不留下遗憾。”陈庆榜说道。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为更好地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北京许多场所开设了民俗表演项目。在师父介绍之下,技艺已小有所成的陈庆榜来到北京,在一家餐饮集团开始了面塑制作、展示的工作。由此,陈庆榜接触到更多面塑从业者,并如饥似渴地开启了深入学习之路,“那时候每周休息1天,我一大早就搭乘地铁、公交前往一位师父家去学习面塑,至晚上再返回。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再利用休息时间反复琢磨练习,并在下次学习中将作品带给老师指点。”北京的工作学习经历让陈庆榜收获颇丰,并持续影响着他日后的面塑生涯。“一方面,自己面塑技艺不断精进,在多方交流学习中逐渐找到自己的风格。另一方面,创作面塑的思路就此打开。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制作了一些运动员、鸟巢等题材的面塑,得到广泛的认可。这让我明白创作迎合时代潮流与需求对作品的重要性,当然,手艺更要跟得上时代发展。”陈庆榜表示。

 

 

陈庆榜面塑作品《孔子》  

 

  创新

 

  此后,十余年间,陈庆榜的工作几经变化,但对面塑持续的热爱丝毫未变。”2013年,陈庆榜返回济宁开设一家餐馆。由于放不下心中热爱,加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社会的认可,2017年,陈庆榜放弃了餐馆生意,将精力全部投入到面塑创作中,并于2019年正式创办了自己的面塑工作室,在延续传统面塑技艺的同时,利用新方法为其带来新活力。


  “过去,民间常见的面人十分简单,各种形象依托一根木棍而立,表现形式较单一。之后,我从泥塑中获得思路,先用铁丝扎出造型的骨架,并根据结构、比例进行调整,随后用纸将骨架包裹,于其上贴合面团,再进行塑形等工作。”陈庆榜介绍。这种面塑制作方法不仅让其形象更加灵活多变,同时,也避免了因面团过厚,内外干燥速度不一致导致的开裂问题。


  目前面塑制作使用的材料多为面粉与糯米粉混合而成,加入甘油、山梨酸钾等保湿防腐。如此材料做出的面塑不仅不易开裂,还能保持长时间不腐坏,凝聚匠人心血的传统手工艺产品也拥有了更长的“生命”,更多精巧细致的作品也得以更久地保存、展示。


  在开设工作室的过程中,陈庆榜也将其在北京工作时积累的运营经验运用其中。“我用的是老手艺,也会根据时代变化进行创新。选择大家喜欢的造型、形象去创作,才能为传统技艺带来更强的生命力,让更多人了解、喜欢面塑。”陈庆榜说道。目前,在他的工作室中,不仅有众多展现传统文化的面塑,多肉植物、相框摆件、仿真模型、肖像定制等诸多“新潮”产品也得到众多年轻人的欢迎。“按照传承规律和方式制作面塑,并让其跟得上时代需求,才能更好地实现活态传承。”陈庆榜表示。


  开设工作室的同时,陈庆榜也将面塑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走入校园、社区、视频平台,让更多人在亲自动手中感受传统非遗技艺的魅力。“许多人在学习并制作出面塑后得到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是非常可贵的,我也希望将这份快乐带给更多的人。”陈庆榜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