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到来,“几家欢喜几家愁”。据教育部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预计有1076万人,堪称史上“最难毕业季”。新一批即将走出校园的“00后”,普遍在择业时更加谨慎。因为“就业难”,临近毕业,“考点什么”成为不少人的第一选择。随之而来的,考研、考公报考人数近年来屡屡刷新纪录。他们何去何从?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许畅 实习生 陈嘉慧
就业路才刚刚开始
今年夏天,“00后”闫明毕业了。四年前,他从生活了十多年的胶东来到济南,考入一所二本院校。闫明说,他现在的状态,就和那本书的名字一样,“谁的青春不迷茫”。
几天前,毕业答辩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结束。“老师宣布答辩结束的一刻,觉得好像在做梦一样。但,梦要醒了。”
早在一年前,和很多同学不同的是,闫明决定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虽然在很多人眼里,他所学的专业,“如果不考点什么,未来的出路不会太好”。
过去的一年里,闫明自称是一个“孤独的人”。他不考研,不考公,也没有和很多同学一样考一个教师资格证,他似乎和“大部队”渐行渐远。
当然,闫明也说不清楚,他到底在坚持什么。他只是觉得,读了多年书,“也是时候到社会去闯闯了。”在突然变得有些吞吞吐吐的讲述中,他想说的是,他想证明自己,在自己22岁的时候。
过去的两个月,闫明通过电脑、手机,在招聘软件上和百余个HR沟通、交流过。从大一就开始在校外做兼职的他,自认为社会经验还算丰富,但直到找一份正式工作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依然还是没长大的孩子”“总觉得自己不至于这样。”
闫明对记者说,前几天他已经通过几轮线上面试,“矬子里拔大个儿”,确定了一家工作单位。即使,这份薪资没有他预想中的那样体面,但“没办法。”
“我知道,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现在大学生遍地都是,我能有多独特呢?”闫明说,他当然不甘心。碍于当下的茫然,他选择寄希望于以后。
“我虽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知道不要什么。我自己选择的路才刚开始。”
提升学历是为了更好地选择
与闫明不同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毕业后的第一选择并非就业。
2021年7月,20岁的辛惠走出学校,“自己找了一个单位”,一边实习,一边准备“专升本”考试。几天前,这场考试刚刚结束,成绩出来还得一段时间。
2022年5月12日,回顾在威海的三年大学时光,辛惠理性地将其总结为“提升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再就是把自己和社会做一个衔接”。
辛惠对记者说,她曾经也想过直接工作,“想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她说,去年在离校的两个月前,“身边的人都说,我这个成绩还不错,直接工作挺可惜的。”后来,她接受了“专升本”校荐名额。
离校实习之后,辛惠觉得,“还是学习好”。她告诉记者,她所学的专业,如果考虑专业对口,“要么去药店,要么去药厂。很多男生跑去做医药销售。”她自己明白,凭借自己现在的学历,“即使找到工作,也极有可能不会太令自己满意。”于是,她“想先提升学历,再去找工作。”
“如果学历到了本科的话,我可能不会要求专业对口。遇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我就会去尝试。”辛惠表示,未来是否继续进一步提升学历,需要“看自己到时的心境”,“这和一个人的经历有关系。”
当初,和辛惠一样,今年22岁的王芙在毕业前也选择提升自己的学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找工作的考虑”,选择考研。
“我学的是理论专业,毕业后想找个像样的工作,感觉不太容易。”王芙对记者说,“读研,是为了让自己有三年缓冲时间。”“一方面自己增加一些经验,可以更深入的学习,另一方面,这三年也可以好好规划一下,找一些实习机会,增加一下社会实践。”
“现在考研也挺难的。”王芙告诉记者,她们班40个人,很多同学都选择“二战”考研,或者考公、考编。她表示,“可能是还在学校的缘故,大部分人找工作的积极性普遍不算高。”此前,在校内举办的几次企业招聘宣讲会,消息通知到各学院,“来听讲的学生却非常少”。
放眼未来,王芙对记者说,研究生毕业后,她大致有三个方向:找一份和专业相近的工作,考公务员,又或者创业,“做点自己喜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