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有料
“你是ENTJ,还是ENTP?”如今在年轻人的社交圈里,要想交友“破冰”需先对上“暗号”。这些由4个英文字母组成的神秘代码,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社交标签,它就是当下在社交网络爆火的MBTI测试。
随便在网上搜索一个MBTI测试软件,测试人数都超过千万。在微博,与MBTI相关的话题阅读量高达8亿。各大线上社交平台则涌现出不少以MBTI人格类型命名的群组,基于MBTI制作的表情包和各种“梗图”更是被年轻人玩得炉火纯青。年轻人在交友、相亲时,也都会在自我介绍中加入MBTI代码。
网友热议
INTJ真的只有1%吗?”
本人INFP多年,最近变成了ISFP。”
一直以为不爱社交的自己是异类,但这个测试让我知道了自己是ISTJ,还发现有这么多和我一样的人,让我接受了本来的自己。”
全媒全解
科学算命,玩玩就好
据科技日报等媒体报道,风靡全网的MBTI测试英文全称为“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由美国作家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布里格斯在20世纪40年代编制,是一种自我报告式的人格测评工具,用以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做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人格类型表现。
MBTI测试涉及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源自著名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著作。荣格在20世纪20到30年代出版了一本名为《心理类型》的书,在这本书中他首次对人格进行了类型划分。MBTI测试就是基于荣格的心理学类型理论发展出来的测评工具,其将个体行为差异用四个维度进行衡量,包括精神能量指向、信息获取方式、决策方式以及生活态度取向。
每个维度包括两个方向,代表不同的偏好倾向,分别是E(Extroversion,外向)和I(Introversion,内向)、N(Intuition,直觉)和S(Sensing,实感)、F(Feeling,情感)和T(Thinking,思考)以及P(Perceiving,感知)和J(Judging,判断)。四个维度的不同偏好倾向经过排列组合就形成了16种人格类型,4个字母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类人格特征,比如ENTP代表好奇心旺盛的辩论达人、INTP则是与世无争的理想主义者……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王芳认为,MBTI具有可以把人快速分类的功能。在这个快速变化、极其讲究效率的时代里,当大家亮出这个具有一定“共识性”的标签,就可以让人们迅速对一个陌生人有所了解,节省了寒暄、试探的时间和精力。
虽然有着心理学理论背景,但MBTI测试的科学性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荣格的“心理类型说”并没有经过实证检验,基于此编制的心理测验,自然“根基不稳”;另一方面,科学的人格测试需要通过信度和效度的质量检验,而MBTI在这两项指标上的表现都不够有说服力。
面对火爆的MBTI人格测试,红星新闻评论文章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玄学”喜好,MBTI人格测试,以及曾流行一时的笔仙、星座命理、塔罗牌等五花八门的游戏都指向某种人生困惑,与对未来的好奇。MBTI测试虽被认为有一定科学依据,但也能起到类似作用——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未来是一个不确定的变量,他们希望能够用某些方式,获得一个看得见方向,并朝想要的方向努力,最终获得某种意义上的希望或心安。
MBTI测试其实就是一个发生在互联网世界的群体性时尚潮流,是年轻群体的通关密语,一种休闲谈资,一种他们认可的社交方式。但不管是为了寻找同类,或是为了认识自己,或是找寻某种确定性,必须要守住的一条底线是:它只能是一种参考,不该限制你对自己的想象,过于认真你就输了。
新华网则表示,MBTI在网络时代的流行,正从自我了解走向“抱团取暖”。各类网络社群中,同型人格的人彼此寻求人生问题的答案,谈论着包罗万象的话题。但在快速找到社会归属感和群体认同的同时,也要警惕“贴标签”带来的自我固化和群体极化倾向,即让本来可能只有一点相似的人,在不断交换类似观点之后变得更相似,这反过来又会让个体把自己身上的标签贴得更紧。
近年来心理学界提出了“中间性格优势”,也就是说,不极端的性格特征可以让人在不同情境下灵活地采取适宜的行为方式,容易获得更优的结果。但所有的心理测验都只是参考工具,不必将其奉为真理甚至变成桎梏,人的变化和成长才是更值得期待的事情。
而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看来,不能仅以单一的测试结果,就推断一个人的心理特征。要想真正考察一个人,必须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来考察,再用心理测试结果进行辅助分析,这样才可能得出一个比较可靠、客观的结果。
◎解词人 刘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