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的小屋里,墙上挂着一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匾。桌子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竹器。张春生手里拿着竹篾,向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讲解制作竹器的方法。这两年,70岁的他手已经不太灵活,拿工具也不太方便,已经很少再做竹器。如今,因为生活习惯的改变,人们生活中竹器的使用越来越少,竹器铺的生意也大不如前。好在,女儿和女婿接过了手艺,这门老手艺得以继续传下去。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许畅 实习生 陈嘉慧发自聊城临清
张春生向记者展示自己制作的竹器
传承
小小的门户被掩在一片片竹竿和竹篾中,房子是传统的砖瓦房,门两边贴着春联,红色的门框久经风霜,油漆斑驳,显得有些破旧。门前挂着一块临清市文化和旅游服务中心所制的牌匾,上面写着“百年老店,浮桥口张家竹器铺”等字。记者在铺子里稍候了一会,然后张家竹器的第四代传承人张春生推门走了进来。
张春生今年70岁,8岁开始跟随家人学做竹器的手艺。“解放前,我的老爷爷那一代就开始做这个,后来我的爷爷又传给我父亲,我父亲又传给我。”当初,张家竹器在当地可谓声名远扬。张春生对记者说,“不光我们一家做这个,我们张家其他人也做,如我爷爷的兄弟等,都干这个。”
“最早在竹竿巷做买卖。巷子西头有个浮桥口,当时是个码头,南方的竹子等货物沿京杭大运河运到山东来。我们做了竹器就在那里卖。”
明清两代,临清是漕运咽喉,码头行业繁荣。南方的竹木价格低廉,商人载着竹木原料沿运河北上,来到临清。张春生对记者说,当初商人们一开始卖竹木原料,生意比较冷清,于是考虑用原料加工做成竹器售卖。
“我们做竹器的手艺还是南方人传来的。他们在加工,我们就跟着学会了。”当时,人们多从临清购买油、醋、酱菜等,对竹制容器需求量很大。当地人从南方手艺人处学会了竹编工艺,由此促成了后来临清竹器手工艺的日趋兴旺。
随着社会的发展,竹器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后来,张家竹器的铺子从竹竿巷搬到了相邻的锅市街。几十年过去,铺子还是那间铺子,上了年纪的张春生开始更多研究制作一些小物件。好在,女儿及女婿把这门手艺传了下来,至今已从事竹器制作20年了。
张春生制作的多种竹器
手艺
“我们家之前主要是做缸帽,做缸帽手艺也是祖传的”。张春生提到的祖传手艺做“缸帽”,早些年在当地的使用可谓十分普遍,张家缸帽也小有名气,当地有名的济美酱园也是用的张家加工的缸帽,“别人都不会”。
记者了解到,这里的缸帽,即当初用来盖陶缸的竹盖。“以前,临清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缸,用来做酱菜等。”1950年,当地成立合作社后,张家的手艺人也开始将这门技艺传授给别人。
“临清当时有5个合作社,包括酱菜社、食品社、竹器社等,竹器社当时在临清是五大社之一。”张春生说,当时他们家收了三个徒弟,现在算起来,最年长的一位得有上百岁了,最小的徒弟也有80多岁了。1954年,“中央电视台还来临清拍过纪录片”。
从老一辈教做缸帽,张春生不断研究创新,开始让竹器制作变得丰富起来。“不仅跟老人学,自己也琢磨研究,编制竹筐、竹篓子等一些小东西。”张春生的竹器铺里,墙上挂着竹子制成的竹帘,屋子里是竹子制成的桌台,桌子上摆满了各种竹制品,菜篮、筷笼、筷子、竹筛等,各种小器物精致而富有创意。
“因为现在的生活习惯,各家用缸帽用的少了,就创新制作了很多比较小巧的、家用的竹器”,张春生的女儿对记者说。
“很多你们没见过的东西,这是劈竹篾的,这叫镊刀……这是做竹梯子用的刨刀……这是做竹筷子用的……这是剪刀,还有挖孔用的……。”张春生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介绍着做竹器所用到的工具,“做什么样的竹器用什么样的工具,是非常讲究的”。
为了增加硬度,有些竹器做出来还需要用火烤一下。张春生指着屋里的炉子,示意记者,平时他就用这个炉子烤。“竹子的纤维好,能硬也能软。这个东西,一过火就硬,烤过之后会更硬”。
竹子是圆的,要做竹器就得先把它劈开。劈成多少条,取决于做什么货,要多长、多薄。有的还需要过钢眼。“原先是用掘地用的铁锨,在铁锨上面打上眼。钢眼的大小不一样,需要把竹条一根根抽出来,再弄规整,有的要过好几遍。”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处理,不会做的人上手,一劈就歪了”,张春生表示,当初,他刚开始学的时候,也经历了很多次失败。
坚守
“那是一九八几年。”张春生从竹竿巷搬来锅市街的时间已经记不清。竹竿巷名字的由来,正是因为当年竹器的制作与流行。“原先卖得多,那时候都要用竹筐喂牲口,现在基本没有了”。
张家竹器铺,五代人传承的竹器手艺,还在老城的这条老街中坚守着。“从小以做竹器、卖竹器为营生”的张春生,前两年得了脑血栓,手已经不能长时间拿工具。“大的做不了了,还能做些小玩意。”
在一堆竹器中,一套手做的加湿器格外引人注目。“里面有个水泵,水流可以循环,不会轻易腐烂。”张春生说,做一个这样的竹器,要花费他好几天时间,而一个这样的竹器,售价是100多块。“以前还用竹器做小孩玩的小花车,卖1毛5一个,是早年间的玩具。”
张春生告诉记者,把一根竹子变成各种竹器,做这门手艺“眼力”很重要。“一个是拿眼看,一个是手当家。”做竹器吃劲又费力,竹篾厚薄全靠手劲和经验,“工具都是铁工具,光那个刀就有三斤重”。
多年来,张家竹器一直保持一贯的直销模式,这间铺子就是一家人的支柱。或许,酒香不怕巷子深,远在邯郸的客户从网上看到消息后,来到临清也会专门找到这间老旧的铺子。“不少人是在网上看到,慕名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