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止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山东淄博市沂源县朱彦夫获得2021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荣誉。如今,在朱彦夫教育基地担任讲解工作的朱帅宗表示,“我的爷爷朱彦夫入选了2021年度中国感动人物,我作为他的家人感到非常自豪,也倍感压力,今后我要传承和发扬好爷爷那种对党忠诚、一心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新征程上继续奋斗。”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倩 实习生 曹小玉 通讯员 张琦
朱彦夫被誉为当代的“保尔·柯察金”(受访者供图)
代代传承
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名单出炉,被誉为当代的“保尔·柯察金”的朱彦夫当选。由于身体原因他未能到场,由朱彦夫的四女儿朱向欣代父亲到颁奖典礼现场领奖。
带着父亲的嘱托,朱向欣在现场表示,“今天我来给父亲领感动中国奖,既紧张又激动,感到很荣光,我被感动中国人物感动着,也被父亲的精神鼓励着,作为一名教师,我回去要本本分分,干好本职工作,尽最大努力教育好我的学生,更要把父亲的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作为朱彦夫的女儿,朱向欣对媒体表示,朱彦夫的精神始终鼓舞引领着朱家的晚辈,她继承了父亲教书育人的传承精神,长大后也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把每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家人。
在朱彦夫教育基地担任讲解工作的朱帅宗说,作为家人,他感到非常自豪,也倍感压力,“今后我要传承和发扬好爷爷那种对党忠诚、一心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在新征程上继续奋斗。”
感动中国
这已经不是朱彦夫第一次进入大家的视野,他的一生,感动了无数的人。朱彦夫生于1933年7月,1947年参军,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淮海、渡江等上百次战斗。
去年,以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津湖战役为背景的电影《长津湖》引发观影热潮。朱彦夫就是当年参加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的志愿军之一。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朱彦夫失去了四肢,但他从来没停下过奋斗的脚步。长津湖地区是朝鲜北部最为苦寒的地区,朱彦夫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顽强地与敌人激战三天三夜,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地进攻,最后全连官兵仅剩下他一人。
这位钢铁战士在经历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后,竟奇迹般地醒了过来。
1952年,朱彦夫被转到山东省荣军休养院。在这里,他衣食无忧,但他不想也不能成为国家的负担。四年后,朱彦夫主动放弃了特护待遇,回到家乡。回到家乡后,朱彦夫从专人特护变为基本自理,吃饭、喝水、大小便,这些在常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事,却成了横在朱彦夫面前一座座无法逾越的高山。为了练习走路,朱彦夫决定装上假肢,自己行走。寒来暑往,一遍遍地摔倒,一次次地爬起,就这样,朱彦夫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实现了生活自理,他又一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改变家乡
沂源县是沂蒙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彦夫出生在张家泉村一座低矮的小石屋里。
朱彦夫回到家乡后,看到乡亲们生活仍然比较贫困,他忧心忡忡,决心带领群众努力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张家泉村在20世纪50年代叫张家庄,面积1.5平方公里,全村108户人,分散在6座荒山上,山高坡陡,缺地少水。
为了用水,村民常常要跑几里山路,去晚了只能舀点泥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朱彦夫带领全村380多名劳力,昼夜不停地修建大口井。1971年的冬天,大雪纷飞,他常常拖着假肢在水利建设的工地上来回巡视着。
井挖到10多米深时,终于见了水。冬季严寒,挖井的村民湿漉漉的棉裤都冻成了冰砣子,但朱彦夫不放心,坚持下到井底。大伙把他拉上来时,他的残腿疼得厉害。他想把假肢卸下来,于是用牙咬着固定假肢的皮带扣子,又用残臂砸假肢,用力往下磕,还是卸不下来。此时井里的泥水、腿上的汗水、断肢创面渗出的血水,已把假肢和残腿冻在了一起……
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大口井终于竣工了,张家泉村有了历史上第一眼大口井。后来。在朱彦夫的带动下,另外四个村吃水难、灌溉难的问题也终于得以解决。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