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文娱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方寸蟋蟀罐中的大讲究

2022-3-5 7:31:06 来源:山东商报

        斗蟋始于唐,著于宋,而盛于明清,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或在田间地头,或于厅堂之上,一对蟋蟀,一只陶罐,几条草茎,便可来上一段紧张刺激的争斗比拼。上至白发老叟,下至垂髫小儿,都能在斗蟋之中得到无限乐趣。在其中,许多衍生的技艺也有了长久的发展与积累。看似朴实无华的蟋蟀罐为参与斗蟋的“将军”提供居身之所,其制作过程也凝聚了浓厚的传统技艺。在闻名于天下的蟋蟀产地泰安市宁阳县,有一位制作蟋蟀罐的年轻人,继承了传统手艺,每年为千万蟋蟀造出精美又舒适的“家”。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王宇琦 实习生 曲镜如

 

薛鲁通过传统工艺制作蟋蟀罐传承斗蟋民俗文化

激光雕刻的特色蟋蟀罐

 

        小小罐子是蟋蟀的家

 

        自秋风渐起,虫鸣便不止。在丛草石堆之间,听声辨位,便可寻到蟋蟀踪迹。蟋蟀又称“秋虫”,自古以来,宁阳便是取“虫”宝地,这里的蟋蟀以骁勇善斗而闻名,被誉为“江北第一虫”。蟋蟀用具与斗蟋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并演化出丰富的文化与历史内涵。

 

        良驹须得好鞍配,宁阳的蟋蟀自然少不了好蟋蟀罐来衬托。家住宁阳的薛鲁便是做蟋蟀罐的好手,他从外公处继承了传统制罐手艺。从他手中诞生的蟋蟀罐,不仅结实耐用,透气性还特别好,养出的蟋蟀精神好,斗劲儿足。有不少蟋蟀玩家,不惜驱车几百公里,亲自到他家中挑选蟋蟀罐。

 

        俗话说,玩虫一秋,玩罐一世。蟋蟀罐是众多玩家必备之物,“罐罐就是蟋蟀的家,蟋蟀就如同战场上的将军,吃不好、喝不好,身体不舒服,便不可能打得了胜仗。”在薛鲁看来,蟋蟀虽小,也要精心对待。直径十几厘米的蟋蟀罐中,精心安放着饭板、水碗、厕所等器具,让蟋蟀食无忧,居于安,才能在战斗中发挥出最好的一面。

 

        传统的蟋蟀罐分为“南盆”和“北罐”,“南盆”璧薄,相对轻巧,形状繁复;“北罐”璧厚,相对简约,保温性、隔音性较好。“北罐”更适应北方的气候,虽然外观略显笨重,但实用性极佳。

 

       “南方温度较高,所以薄璧的罐就能满足需求,北方入秋后昼夜温差变大,厚璧罐更保暖。”今年33岁的薛鲁跟随外公学得了制“罐”的老手艺,“蟋蟀对居住环境要求很高,平时喜干燥,湿度过大,便没了精神。‘北罐’一般会在罐底部,再加上一层塘底,保证蟋蟀居住环境的干燥。”

 

        蟋蟀罐有陶、瓷、玉、石、雕漆等多种材质制成,“瓷质的罐不够透气,只适合短时间放置蟋蟀,传统陶土制成的泥罐则很好地解决了保暖和透气的问题。”泥罐看起来厚重,但即便盖上沉重的盖子,依然能保持绝佳的透气性,蟋蟀可畅快呼吸。

 

       “做蟋蟀罐时,需要先将专用的胶泥反复过筛、澄洗,至100目左右,仅此项工作就要耗费20天左右。”薛鲁制罐的过程并不简单,澄洗后的胶泥要进行拉坯、修坯处理,再充分晾晒30天左右。这时的蟋蟀罐已经硬化成型,“如果没有经过足够的晾晒,烧制后的坯子会缩小至原有尺寸的一半,密度增大,便不能透气。”薛鲁介绍。晾晒好的坯子经过8个小时左右的高温烧制,便成了青白色的泥罐。随后,便可以进行做蟋蟀罐最重要的环节——捶塘底。

 

        反复敲打成就优质塘底

 

       “能不能养好蟋蟀,最重要的就是看罐子有没有个好底。”薛鲁提到的“底”,便是蟋蟀罐底部一层厚厚的塘底。塘底多由沙土等材质构成,经过反复敲打最终形成极为平整的一层厚底。塘底内部保留了一定疏松的空隙,透气且吸水性好,让罐内保持干燥环境。此外,天然材质制成的塘底还能保护蟋蟀的爪花不受伤害。

 

        塘底十分重要,却非常不易做好。塘底要做到密度低、够疏松,才有优良的吸湿性,但这种塘底也十分容易从罐子中脱落。不少蟋蟀爱好者找出前一年使用的蟋蟀罐消毒、清洁时,经常在洗、煮过程中发现塘底脱落或破碎。蟋蟀罐没了塘底,也就没有了使用价值。所以,行业内也有这样的玩笑话,“宁可选10块钱的罐子,也要做一个100元的塘底。”

 

        薛鲁的蟋蟀罐有一绝,别人难以模仿,便是他的三合土塘底。三合土便是根据一定比例混合好的土、沙子、老石灰等材质。绝对不使用任何化学粘合剂,用独特的手法捶打,塘底便牢牢地贴合在蟋蟀罐底部,遇水也不会散开。“哪怕这个罐子坏了,我做的塘底也绝对不会坏。”对自己制作蟋蟀罐的质量,薛鲁很有信心。

 

       “带有塘底的蟋蟀罐能很好地吸收罐内多余的水分,若蟋蟀生活的环境过于潮湿,便动态不好,底板不足。”薛鲁介绍,“动态”一般指的是蟋蟀在罐内的行动状态,由此观察蟋蟀的习性如何,“底板”通常指的是蟋蟀的体能、战斗素质。这门独家制罐技术让薛鲁收获了许多顾客的肯定,他将做好的罐子拍成视频,发布在短视频平台,每天便有许多的顾客向他询问情况。

 

        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

 

        按传统的说法,烧制好的青白色罐凝聚了灼烧时高温的“火气”,在这种环境中居住的蟋蟀也会像人一样容易上火,导致食欲不振,甚至脱水。不少玩家便推崇年代久远的老罐子,火气散尽便利于蟋蟀健康生活。但也有更便利的处理方式消退罐子的火气,达到同样的效果。将蟋蟀罐放在饵茶、石榴皮及中药材等组成的汤中反复浸煮,直到原本青白色的罐子呈近乎发黑的深褐色,这种处理方式俗称煮“茶老”,“这种青白色的蟋蟀罐要在配置好的茶汤中煮3到4次,每次时长为一天一夜。”随着茶汤不断沸腾,罐子的火气也逐渐消退,更适合蟋蟀居住。

 

        从处理胶泥,到最终完成颜色的蜕变,一个蟋蟀罐要经历近3个月的处理,才能成为合格的产品,随后经过销售,进入蟋蟀爱好者的手中。薛鲁说,即便在声名显赫的蟋蟀产地宁阳,做蟋蟀罐的人也不多了,“做罐子太麻烦了,茶老煮得好不好,行家一眼就能从颜色分辨出来;塘底要做好,必须人工一锤锤地敲打;传统蟋蟀罐想要实现工业化量产,几乎不可能。”目前,除了从传统销售渠道积累老顾客,新兴的网络直播平台也成为薛鲁获客的新途径,“我的罐子质量好,自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

 

        用传统手艺做蟋蟀罐的薛鲁,也在根据现代人的习惯做出改变,“薄璧的盆、厚壁的罐,还有中等厚度的容器,我现在都能做。目前来看,尺寸稍小的蟋蟀罐更受欢迎,比较好携带,重量也较传统尺寸罐更轻便。”另外,为了让蟋蟀罐的外形更加美观,薛鲁购买了一架激光雕刻机,只要在电脑中设置好图案,机器便可以在蟋蟀罐上雕刻出各种花样,还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实现定制。此外,根据传统文化开发而来的,刻有十二生肖、水浒人物造型的蟋蟀罐也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喜爱。

 

        薛鲁说,自己继承了老一辈的手艺,做了十几年的蟋蟀罐,更要继续把这行做好,“以后盖间漂漂亮亮的大厂房,做更多的蟋蟀罐。此外,不能光注重数量,质量也要提高,打算请一些手工雕刻匠人把蟋蟀罐雕得更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