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异地就医结算“堵点”,关键是打破地方利益壁垒。这就要求,在各方新的利益诉求之下,必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利益调整和分配机制,将医保基金在贫富地区之间进行合理调剂。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的初衷,是解决参保人“跑腿垫资”的难题。自2016年正式启动以来,按照“先住院、再门诊;先省内异地、再跨省异地”的思路分步实施,受惠面持续扩大。数据显示,全国住院和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累计均已超过1000万人次。记者采访发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高速路”已经铺好,但由于各地医保政策、基金收支、平台搭建等情况存在差异,异地就医在实际就诊和结算过程中仍存堵点。(3月28日《工人日报》)
众所周知,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有利于解除患者异地报销的烦恼,是我国着力推动的便民举措。数据显示,全国住院和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累计均已超过1000万人次。然而,从目前各地实施情况来看,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还存在一些隐形“堵点”,如转诊信息上传不及时、办理住院手续时未出示医保卡、就医前未在参保地备案等。特别是,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还面临政策差别带来的困扰,如各地在异地就医备案流程、报销比例、财务结算等方面的规定不尽相同,医保目录并不统一,导致有的患者结算难、花钱多、报销少。
不可否认,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现在许多人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经常在不同地区流动,可一旦发生了疾病,异地就医结算成了一大难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流向城镇的流动人口为3.31亿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5亿人,比2010年增加3896万人,增长45.37%。随着流动人口迁徙增加,异地就医矛盾也日益突出。基于此,自2016年正式启动以来,按照“先住院、再门诊;先省内异地、再跨省异地”的思路分步实施,全国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高速路”已经铺好。
然而,基本医保属地化管理制度,给跨省异地结算带来很多困难,如何协调利益冲突成为落实跨省异地结算的关键。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省级结算中心建立不完善,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方面,医保统筹层次低,不同省份医保缴费水平不同,各省之间医疗水平不一,也是跨省就医结算难的症结所在。特别是,由于各地的医疗消费和筹资水平差异非常大,而且人口流动趋势基本上是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如果异地就医结算,会促使大量患者流向大城市大医院,这不仅造成当地医疗资源紧张,还会加剧看病难、看病贵,从而导致医保基金也会“嫌贫爱富”,向发达地区集结,引发医保基金风险。
可见,消除异地就医结算“堵点”,关键是打破地方利益壁垒。这就要求,在各方新的利益诉求之下,必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利益调整和分配机制,将医保基金在贫富地区之间进行合理调剂。同时,需要各地医保制度基本统一,至少大的框架要保持一致。特别是,医保高缴费、高待遇地区,必须做出一定的利益牺牲,应认同低缴费、低待遇地区参保者,并实行无缝对接,将其纳入本地就医结算体系。此外,应体现城乡统筹原则,实行城市反哺农村、富人补贴穷人。只有公平进行利益分配,才能破除跨省就医结算的区域障碍。◎汪昌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