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周刊 > 眼界周刊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微信绑架

2022-2-20 8:55:48 来源:山东商报

  ◎解词人 刘东宁

 

  字里有料

 

  近日,网传广东一公司员工因未回复群内消息,全员被罚款200元。2月15日,广东中智华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回应称,处罚是根据公司条例和规章制度来的。


  网传图片显示,在一个公司内部聊天群里,相关人员发布了一条行政处罚消息称,鉴于2022年1月10日17点56分在公司群内发布放假通知后,全员2小时内无回复,即违反企业微信使用管理办法,公司将进行惩罚,全员罚200元。

 

  网友热议

 

  “明明我已经开了工作群免打扰,谁知道boss还要在里面@每个人。

 

  “公司要求一切通知所有员工五分钟内必须回复,我实在没办法了。

 

  “作为一名合格的‘社畜’,不仅微信置顶聊天是部门工作群,聊天界面往下翻好几页,都还是各种工作群。

 

  全媒全解

 

  休息时间,也要“随叫随到”?

 

  未回群内消息,全体员工被罚款200元。节后返岗,不少“打工人”着实被这条新闻“雷”了一把。


  公司制定的《微信使用管理办法》是否有效?公司提出的罚款200元是否合法?劳动法专家何永强表示,讨论该事件是否合法首先要看参照执行的制度是否合法。“合法”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办法》的内容是否合法,其二是《办法》的实行是否经过民主程序,两者缺一不可。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企业的规章制度要经过的合法程序,包括制度是否经过职代会讨论通过,制度的实施职工是否知情等。


  对于公司罚款的行为,何永强明确表示,这是不合法的,因为企业没有处罚权。根据我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对财产的处罚只能由法律、法规和规章设定。用人单位没有罚款权力,即便用人单位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也不可作为罚款的依据。


  其实,员工因未及时回复消息而受到处罚的新闻早已有之——2021年春节期间,某房企副总裁在群里发了45个红包,第二天发现有5人没领红包。该副总裁认为,“对于大群的情况超过24小时不予关注,是员工缺乏责任心和基本职业素养的体现”,要求这些员工道歉、检讨,并主动发200元红包,否则就开除处理。


  2017年也发生过一件事。某老板在公司微信群发了一个红包,某员工随手点开抢到。不一会儿,人事部门的员工告诉他,因其上班不认真工作,被老板点名开除了。原来公司玩的是“钓鱼执法”。


  平心而论,企业可以通过制定规章管理员工行为,但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否则就是无效的。法律是最大、最重要规矩。企业是用人单位,不是有执法权的国家机关,如果员工有严重违法、违规的行为,造成用人单位损失,企业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提出索赔、解除劳动合同等要求,但无权对员工进行行政处罚。


  对此,央视新闻评论文章指出,当规则背离了常理,保持沉默就是众人的权利。“一罚了之”就是变相逃避管理责任。对此类不合法、不合情、不合理的罚款,企业员工要坚决说“不”。相关地区的劳动监管部门应及时出手,对这种现象严查严管,让违法违规的企业感受到法律的威严,维护“打工人”的合法权益。


  这家企业“越界”的做法,也代表了一种普遍现象:确实有很多企业要求员工迅速回复工作群内的消息,即使是在非工作时间。如果没做到,虽不至于罚款,但挨批也是常见的事。


  这一度引发关于“非工作时间是否该回工作消息”的讨论。


  红网·红辣椒评论亦表示,利用即时通讯工具沟通,应该起到减轻员工负担的作用,让他们更有时间兼顾工作和生活,有更舒畅的心情投入工作。员工紧张地关注着群里消息,只会变得更忙、更累、更紧张,工作效果只会大打折扣。最能体现出员工“战斗力”的,是出色的成绩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不是短时间内齐刷刷回复“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