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份,《2021年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正式发布,山东省威海市位列前50强,全省排名第四。
人才吸引力的背后是城市竞争力的角逐,威海用连续两年跻身50强的成绩证明了自身实力。
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推进,“人才和劳动力缺乏问题”成为威海市高度关注、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威海市创新招引机制体制、深挖高校人才资源,打造“就业友好型城市”品牌,政企联手、综合施策,探索出汇聚人才和劳动力的“威海模式”。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记者 吴绍博
近年来,威海探索出汇聚人才和劳动力的新模式
瞄准发展短板构筑人才高地
回忆起缺工高峰期,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周旻感慨,“那时缺口大约在400多人”。2021年9月4日,随着公司业务领域拓展,手握8艘高端客滚船订单合同,细分市场排名全球第一,对高水平人才和技术工人的需求旺盛。
为什么要破解人才与劳动力问题?周旻的感慨就是真实写照。威海市进入新发展阶段,一大批企业纷纷转型升级、开拓市场,原有的配置无法满足膨胀发展的需求,2021年全市共确定省、市重点项目724个,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70家,对人才、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
对此,威海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人才兴威攻坚突破三年行动方案》,聚焦科技研发、经营管理、青年、技能四大群体,一体推进“引、留、育、用”全链条工作。还制定了《关于破解人才和劳动力缺乏问题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建立缺工企业、人力资源供给、用工服务专员“三张清单”,开展企业用工保障服务专项行动。
这两份方案是威海招才引才的路线图:聚焦七大产业集群和10条产业链,以及乡村振兴、城市国际化等重要战略,在全球范围内招贤纳士。
服务产业发展,威海市举办了“2021威海英创会”,聚焦新材料产业,累计邀请12位院士、200多名相关专家来威交流,促进专家与项目深度对接合作,推动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
服务乡村振兴,威海市全面推广“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制度,招募各级“乡村振兴首席专家”828人,为乡村配齐“最强大脑”。
针对企业用工难,威海市推动市就业服务平台入驻国家级招聘平台“就业在线”,将招工网撒向全国,威海市注册企业4941家、发布岗位需求8.9万个,为83家企业直播带岗。
2021年,威海市解决企业用工5.3万人,引进青年人才1.6万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人才与劳动力的招引不进则退,还要持续补足短板,在宏观层面,人才招引、服务体系还需完善;在企业层面,用人观念需要提升;在社会层面,城市就业生态仍需优化。”威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说。
2021威海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大会
“内外”联手开拓引、留空间
在人才抢夺战白热化的今天,仅靠给户口、给补贴等常规引才方式还不够,还要从体制机制创新,打通招引渠道,拓展外引方式和平台等方面,深挖本地高校潜力,“内外”联手走出人力资源招引新路径。
2021年,成山集团通过威海博士后创新创业服务联盟,与济南大学博士肖振共同打造了节点直接矩阵输入下的轮胎线性缩聚模型,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空间。
威海博士后创新创业服务联盟就是威海市“外引”的新思路。企业发展急需高端人才,由于掌握的信息有限,导致求才无门。通过搭建联盟,让企业和人才在一个群里“相亲”,打通企业与人才的供需差。目前,联盟内已汇集2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50多家企业加入。2021年共招引30位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与威海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基地)联合开展项目研究。
用工问题同样困扰不少企业,在频繁“走出去”后,威海市梳理出了长期“输血”的新方式。
“以往出去招工都是‘一锤子买卖’,现在我们要与劳动力富集地区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威海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王吉会说,市区两级人社部门组团携带71家企业3000多个岗位信息,赴9省开展跨区劳务合作,签订合作协议,深挖劳动力输入的“源头活水”。目前,全市累计建立省外劳务合作基地31处,初步形成了布局广、长效化、跨区域的人力资源引进机制。
招引人才不能总是目光向外,还要对内深挖“富矿”。威海市在全省率先在驻地高校挂牌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指导站,率先启动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实训项目,打通高校学子与企业的隔阂、与威海的距离。“2021届毕业生留威就业人数高达2185人,同比增长14.34%。”威海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副主任陶欣说。
“互动”的范围扩至全国,威海市人社系统全员联系对接了680所高校,威海在全国高校内刷了一波“存在感”。
通过对接机制,威海市先后邀请长春理工等73所高校来威考察,与清华大学等名校共建社会实践基地。2021年驻威高校留威率达23.88%,较2020年增长了3.59个百分点。
打造“就业友好型城市”品牌
来威闯荡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刘杨通过青年驿站,顺利度过了“空档期”,“青年驿站缓解了我住宿难、融入难的问题,让我看到这个城市对人才的尊重,也坚定了我留在威海发展的信心。”
从政策上重视人才,威海市出台支持“1+4+N”创新平台体系人才发展的专项措施,推出放宽青年人才补贴申领条件、实行人才“双落户”等7条政策干货。在全省率先开展创业保险试点,首批12名创业人才每人获得为期两年不低于1000万元的研发保险和人身保险。结合特色产业,威海市评出全省首批碳纤维复合材料工程技术职称,共有33名专业技术人才通过评审。
在生活中关爱人才,打造12家“青年驿站”等社会化服务载体,为来威青年人才提供便利,为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发放“521”生活津贴,并创新政策找人机制,给人才贴心守护。
让人才有幸福感,这就需要公共服务、区域交通、城市环境全方位的提升,威海市用“精致城市”建设“圈粉”,打造人才汇聚的“热门地”。来自枣庄的“定向引进重点高校优秀毕业生”王瑞环感叹,“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威海风景美、居住环境友好,非常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