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茅盾文学奖评委、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丽军新作《对话的文学经典教育》《现实主义与当代文学前沿》分享会在济南举行。分享会现场,张丽军与韩品玉、张柯、逄春阶、魏新、东紫等专家学者、作家及济南文学爱好者们,分享了文学经典的教育意义。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张丽军新作分享会现场 受访者供图
要保持一颗审美的灵魂
张丽军的两部新作《对话的文学经典教育》和《现实主义与当代文学前沿》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25万字的《对话的文学经典教育》是张丽军在山东师范大学教学15年期间与学生们的互动交流的集中展现,记录了他给本科生、硕士生上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课的内容,实现了从文学经典入手进行文学教育与启蒙的目的。
对文学的认知,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张丽军倡导一种从个体的独特生命体验出发的,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的感性阅读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对话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文本的阐述。他认为,这样的对话才是真实的、诚挚的、有生命温度的。对他来说,培养学生的阅读感受力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是进入文学文本的第一步。
《现实主义与当代文学前沿》作为《对话的文学经典教育》的姊妹书,则选取了张丽军与博士生进行文学对话交流的课程精华。他在积极与学生讨论学术前沿问题的同时,还把个人的阅读、学习、思考,乃至撰写学术论文的思路结构、困惑难点的打开、研究的峰回路转一一交流。例如,书中,在对知识分子的问题和困境进行解读后,张丽军对学生们要求,无论做不做文学研究,都要保持一颗审美的灵魂,“我们要看到中国知识分子千百年来所拥有的一些东西。作家们提出了他们的思考,一个作家越是批判和呈现现实,就越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一个群体。……我们现在不仅需要批判,更需要在批判的背后建构一种更高的维度。”
要培养一颗“文人之心”
在分享会现场,张丽军表示,能够进入文学史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经典性品格。大学课堂讲述的文学作品,都是人类千百年不断淘洗过、不断筛选之后所保留的公认的经典。所以大学教育作为一种科班教育,体现出来的就是经典教育品质,通过对经典的学习,培养一种典雅高贵的审美趣味、审美品格、审美感知力。教学中,张丽军喜欢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互动,通常是他讲一个小时,学生轮流讲两个小时,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而且老师和学生可以随时插话、点评,以达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通过交流,张丽军发现,学生们的思想各式各样,总能给到现场很多启发,收益颇多。“在对话中,大家是平等的,谁也不是真理的拥有者,都是真理的探寻者。理解也没有对错之分,老师不要求得出一个标准答案,因为对人文学科而言,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是合理的。要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发出不同于老师的声音 。”
此外,张丽军表示,学生们进入大学学习文学,不仅是为了提升学术研究能力,更要培养一颗“文人之心”。他解释,“让文学滋养心灵,让心灵放出光芒,这才是文学对人最深刻、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