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烟台的温度很低了,临近中午,客人逐渐散去,姜常论推开小店的门,喊来窗外的一位环卫工人,几分钟后,环卫工人只用几大口便吃光了姜常论准备的一碗摔面,又默默地回到了大街上工作。
据公开资料,郭城摔面始于清朝早期,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因出自郭城村而得名,已经成为海阳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底蕴的地方小吃。作为郭城摔面非遗项目传承人,姜常论连续八年在寒冬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让这一碗热乎乎的摔面更加“有情有义”。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倩
摔面要一边摔一边抖动 本版摄影记者 周里
摔面
在烟台海阳,会摔面的人很多,但姜常论却是特别的一位。
初见姜常论,在他的一家沿街面馆里,此时刚过了午饭时间,面馆里零星有三两位客人,正起身准备离去。姜常论把围裙脱掉,向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走来,他肤色有些黝黑,身材魁梧,走起路来有些“摇晃”,看起来很朴实。几句话后,他用属于自己的欢迎方式询问道,“冷不冷,先吃碗面吧。”
当地人一提起姜常论,总会说一句,“这人可厚道了,就像郭城摔面的传说一样,有情有义。”
故事是这样的,相传,清康熙年间,郭城村有户人家,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儿子叫于昌,以给别人赶脚为生。一年冬天,母亲染病卧床,于昌求医问药,并试着做母亲爱吃的面条。谁知揉好的面一抻就断,于昌十分沮丧,抓起面团在案板上使劲地摔来摔去。不料,摔打过的面团变得很有韧性,很容易就抻出面条来了,于昌兴奋不已。于是,“郭城摔面”的故事就这样“不胫而走”。
老手艺人以前经常说,一碗郭城摔面,讲究的就是“一把碱,一把盐”,也就是老话“碱是骨头,盐是筋”。姜常论告诉记者,“摔”才是郭城摔面的灵魂,用摔代替了“揉”,做出来的面会更有韧性,口感也好。
他站起来,围上白色的围裙,走到面板前,展现了一次完整的摔面过程。姜常论从面盆里取出一块合适的面团,揉成长条,举起面的一端,摔向面板,瞬时传来“啪啪”的声响,姜常论告诉记者,用行话来讲,这叫“摔个响”。随后,他又将两端扣在一起,继续摔打,双手上下抖动,几个回合以后,面团上已有清晰的纹路。一阵摔拉中,就变成了粗细均匀的白丝面条了。
姜常论转身将面条下到热水中,没几秒,就出锅了,淋上卤汁,一碗热乎乎的摔面就完成了。
原先的面团很快被摔打、缠绕成了一挂“摔面”
摔面下锅
出锅后的摔面需要先过凉水
香喷喷的摔面被盛进碗里,可以给顾客享用啦
学艺
姜常论是海阳市徐家店镇晶山后村人,今年38岁,他从15岁开始学习摔面,这一摔就摔了二十多年。在一众手艺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海阳摔面非遗传承人。
如今的姜常论,已是别人口中的“姜师傅”,这些年间,他收徒几十人,不仅将看家本事倾囊传授,还为学徒提供吃住,对于经济条件困难的学徒,他还会自掏腰包给出一定帮助。但聊起这些时,他却是三言两语带过。姜常论收徒,只看两点,一是是否真心想学,二是有没有耐心,“带好一个徒弟怎么也需要一年的时间。”
其实学徒的日子很苦,半途而废的人也很多。但姜常论觉得,其实学徒才是他一生中最好的经历,“要是没那段经历,能成长的这么好吗?”他说,摔面讲究的就是要会用力气,这是需要技巧的,当时十五岁的自己,就已经“很有劲了”,小时候的他要步行几十公里,才能学到摔面手艺。
印象里,他要和师傅去赶大集卖面,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做准备,但他只能打打下手,挑水刷碗,“师傅摔面我就在一旁看着。”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地接触的也就多了。他和老师学了几年,后来去了其他店铺做“摔面师傅”,终于在2012年,他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家面馆。他知道,这样的生活离不开当年的学徒经历。
这么多年的经验,姜常论对摔面技术过程了然于胸,从和面,摔面,煮面,每一个步骤都烂熟于心,他告诉记者,摔面流程大体如此,只是速度有所不同,“速度越快越好,这样面劲才留在面里,没有流失。”
如今,姜常论在海阳有了两家属于自己的店面,生意都不错。他的一位老朋友笑着告诉记者,“我们让他去青岛烟台啥的开店,他也不去。”姜常论腼腆地笑了,他说:“经济不行,实力也不允许。”
或许,他在用有限的精力更好地做出这一碗摔面。
回报
在海阳,冬季里,姜常论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的善举,早已传遍了大街小巷。因为他这一送,送了八年。
事情还要从2014年说起,某天冬日一早,他出门时看到,一位环卫工人在工作后,坐在路边啃着冰冷的干粮,冬季寒冷,生活不易,这样的场景让姜常论感到心酸。他主动联系了海阳环卫处,要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
从此,海阳入冬后,天气变得寒冷时,姜常论的两家小店就在天不大亮时开始准备,为附近工作的近百名环卫工人准备好了早饭,有小凉菜、鸡蛋和热腾腾的面,姜常论说:“无论几碗,吃饱就行。”
他不是心血来潮,他也没有家财万贯,据本地媒体报道,2018年时,他还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但一个冬季下来,他会免费提供一个多月的早饭,这份花销,他却没有计算过。他曾经说过,“小时候家里穷,过了很多苦日子,所以知道大冬天在外面是什么滋味。”记者看到,姜常论不太善于说些动听的话,他只是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了一句,“这也不算什么。”
有媒体采访时提到,海阳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副主任李言辉曾坦言道,“当时真没想到他能坚持这么久。”多年来,每到冬天最寒冷的时候,姜常论都会主动找到海阳环卫部门,提前沟通时间,只为让环卫工人能吃上一口热乎的早餐。
这些年,姜常论最常听见的话就是“谢谢”,生活也逐渐好起来。他的门前,环卫工人也常常打扫得干干净净的。他们之间的熟悉,便从一碗面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