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政府指导价,培训机构应该积极面对主动求变。教育不是生意,既然是非营利性的学科培训,本来就应该守住公益的初心,绝不能阳奉阴违,比如通过直接收现金等方式“规避”监管。
校外培训的“暴利时代”已经消失!有的平均降幅过半,有的一节课最低不到10元……这段时间,多地陆续出台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标准,校外培训机构“限价令”正式落地。
根据媒体统计来看,已经实行“限价令”的地方大多按照不同行政区域和班型划分为多个档次:如北京市、上海市规定,线下10人以下班级为每人次80元/课时,10至35人班级为每人次60元/课时,35人以上班级为每人次40元/课时;上述三类班型线上统一为每人次20元/课时。山西省则按照太原市城区、其他10个市城区、县区等三类行政区域确定收费标准,义务教育阶段每人每课时收费从9至28元不等。
可见,相比以往动辄上百元的课时费,限价之后的校外培训价格显得更加接地气,更加“亲民”。对此,界面新闻评论文章就分析得很透彻:学科类机构不要指望未来会对政府指导定价进行大幅调整。政府指导定价未来即便调整完善,也空间有限。继续选择进行学科类培训的机构,必须坚持非营利性属性,不可能再逐利,这是大势所趋。
但是一纸“限价令”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这之外的工作还有很多,还需要更加细致落实到位。
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校外培训这边一旦“减下去”,就预示着另一边必然要“增起来”。川观新闻评论文章强调:这就是要增加“官方补课”,要满足部分学生“补课”的需求。这需要当地政府增加投入,同时调动广大优秀教师的积极性,并且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让学生的“补课需求”没有受到影响。
其次,不容忽视的是,校外培训学费虽然大幅下降,但是家长们高兴中还是有些许担心。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限价政策执行后,一些让孩子继续参加校外补课的家长担忧:“过去培训机构都是高薪聘请名师,限价后还能不能留住好的师资?”此外,还有家长担心教培机构降价后,高收费的私教“冒泡”“抬头”。
据业内人士透露,“双减”之后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表面上注销了办学资质,但实际换汤不换药,走高端托管路线,以课外托管的名义行学科类校外培训之实。新华社记者在太原等地采访发现,一些从校外培训机构流出的老师做起了“一对一”上门家教,收费也水涨船高,从过去一小时200元左右涨到500元甚至更多。
因此,“限价”的同时,更应该重视监管的介入。重庆市人大代表张维淑等建议,相关部门在定“限价”的同时更要“重监管”,一方面鼓励收费方式创新,积极推行“先培训后收费”“一课一消”培训收费模式,另一方面依法严厉查处超过政府指导价收费、超范围收费等违规行为。
深网观察评论文章指出,如何更好地实现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培训乱象,需要有更多具体的框架和规则,建立明确的执法标准,将校外培训纳入范围中进行应用监管、行为监管以及资金监管,同时,家校社也要进行联动,才能让教育走向良好生态,行业不再“内卷”,家长和学生也能不再焦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推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多方联手有利促进校外培训提升质量做到“名实相符”,让减负与增效并进,让教育回归本真,让学生学习与成长同行。彩云网评指出,促进校外培训机构收费“名实相符”,需要将以往粗放式巡查提升为精细化监管。
钱江晚报评论文章指出,面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政府指导价,培训机构应该积极面对主动求变。教育不是生意,既然是非营利性的学科培训,本来就应该守住公益的初心,绝不能阳奉阴违,比如通过直接收现金等方式“规避”监管。如果确实迫于成本的压力,不妨考虑向在线授课转型。之前,一些金牌在线教师就颇受学生欢迎。只要教学质量有保障,就不用担忧生存问题。
不可否认,“补课”没有错。北京青年报评论指出,出台政府指导定价的初衷,是要让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能规范经营,因此要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学生家庭承受能力等因素,适时对收费政策开展评估。还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收费标准进行调整完善,尽量满足学生差异化教育培训的需求。
正如深网观察评论文章所言:培训的需求仍在,但是校外教育可作为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学习的“主要阵地”回归学校,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要走上全面规范的轨道。我们期待学科类培训的收费标准落实,若效果良好,非学科培训也亟待推广此举。
◎ 潘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