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周刊 > 领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民间文学里的中国

2022-1-8 8:45:15 来源:山东商报

       民间文学是指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 ,并不断地集体修改、加工的文学。包括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时至今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孩童们在成长过程中,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大多已被丰富多样的各类图画、影视、网络作品取代,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文学不应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消失。


       由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周益民编著的“民间文学里的中国”套书于去年出版,这是一套民间文学选本,意在让读者在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学中,回到话语之乡,哺育中国心灵。日前,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专访周益民。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文化启蒙”“文化寻根”

 

       提问:您为什么想要编写这套书?


       周益民:自2008年起,我开始了自觉的民间文学课程实践。民间文学独具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学生,对我而言,当然更多一层对民间文学意义价值的认识。我把这项工作定位于“文化启蒙”“文化寻根”。


       在课程实践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是阅读材料的准备。市场上,神话、传说、童谣、民间故事这类书很多,但基本不是我想象中的民间文学读本。我希望有一套能展现民间文学典型性、丰富性、文化性的读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能获得审美体验、文化启迪,激起思考思辨,获得情感与思想的资源。既然没有现成的,就自己动手吧。所以,这套书的选编并非短时间内的作为,而是我十多年的实践累积。


       提问:那您选择《母语的游戏》《四大传说》《民间故事》《神话故事》这四册组成这套书,是有什么考量标准吗?


       周益民:这其实是我对民间文学课程顶层设计时所做的内容划分,当然,“母语的游戏”与其他三者并非同一层面,我考虑再三,放弃了完全逻辑化的视角。民间文学中,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很多都体现出民众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我特意列出这一领域,突显母语的幽默、智慧与诗性。


       编选时,首先着力的是材料的遴选与专题的设置。一个故事往往要比较多个版本,从中选取最为合适的一个。“神话故事”分册中,多个专题是同题异文式编排,既符合民间文学具有变异性的特点,也有助于读者在比较中深化理解。其次是助读系统的编写。我希望给读者建立一个基本的民间文学系统,并且感受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具体做法是在每个专题后设置“小锦囊”“智慧谷”两个小栏目,“小锦囊”的功能定位于“中国文化微型博物馆”,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诸如“女娲为什么用五色石补天”,《牛郎织女》中“为什么是老牛”等知识。“智慧谷”着眼互动性,启发读者围绕专题内容进行整理、欣赏、思辨等活动。

 

       民间文学与时代没有距离


  
       提问:网络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年代,孩子们是听着父母口中的传说、神话故事长大的,但随着时代发展,今天的孩子们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元,您认为,当下民间文学的现状是怎样的?它会消失吗?


       周益民:对于民间文学的现状与未来,我并不悲观。那些古老的童谣与故事穿越时间,流传至今,自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强大与神奇源自人的天性。这个世界,只要还有母亲存在,就会有摇篮曲的哼唱,这是个体所受的爱与美的启蒙。故事所传递的人伦风尚,则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神话,更是早已成为我们信仰、宇宙观、人生观的一部分。再数一数,最尖端的航空航天工程中,住进了诸如“嫦娥”“玉兔”“羲和”多少个古老神话?


       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当下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孩子绝少再会“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因此,除了传统的口耳相传,我们还要探索更加多元与多维的传递方式,不过,我认为,阅读与艺术仍是最为基本的方式。


       提问:您常年在教学一线,您认为当下的孩子们接受起民间文学,容易吗?那么,对孩子们来说,接受它的意义是什么呢?


       周益民:的确,就生活方式与视野而言,当下的孩子与我们这一代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就天性而言,古今中外的孩子都是一样的。他们活泼、好奇,视天地万物有灵。民间文学与他们没有距离,甚而,那些童谣就是抒发着他们的心声。孩子们沉浸在这种完全中国式的表达中,除却获得娱乐与教化,更会获得一种与祖先对话的通道,在望过往中探未来,逐渐成长为一个精神意义上的中国人。

 

       民间文学传播平台在变化


  
       提问:时代是变化发展的,你认为,民间文学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吗?有新变化吗?


       周益民:作为口承文学,“变异性”本身就是民间文学的一大特点。在《民间文学里的中国》这套读本中,数个专题选编了同一故事的不同叙述文本,就是着眼于这一特点,以让读者在比较中感受时代文化对故事的影响,并体验一种阅读乐趣。


       时代发展到今天,无论是民间的口传,还是作家等专业人士的文学再创作,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当今的价值追求与审美倾向,这是“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像云南儿童文学作家余雷近年着力创作云南地区的老故事,已经出版了《金花的花布鞋》《阿诗玛的守护神》等作品,就是颇有意义的探索。另一方面,电子媒介也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传播手段。动画、电子游戏以及抖音等新媒体,都成为民间文学传播的新平台。


       提问:在国外,当地人对于他们自己国家的民间文学的态度又是怎样的?有我们需要借鉴的地方吗?


       周益民:对于这个问题,我所了解的都是二手甚至三手资料,于是,我转而向旅法作家邹凡凡请教。我之所以信任她,出于以下考虑:首先是她已旅居巴黎十余年,一直致力于中外文化的普及传播工作,她的西方名人传系列深受读者喜欢。另一个原因是,她有两个孩子,都在巴黎上学,分别就读小学和初中,对学校教育有家长角度的了解。以下材料即是根据她的语音整理。


       古希腊罗马神话,可以说是西方文明的基石。在法国,小学高年级已经学到希腊罗马神话,但是他们小学没有固定的课本,主要是老师在那儿讲,也推荐他们阅读和这些神话相关的文学作品,到了中学,主要是以学荷马为主。


       课外也会推荐阅读与希腊罗马神话相关的读物,比如《变形记》之类。当然,这些初中生不一定读得懂,但是对于神话这套系统,我们东方人搞不太清楚的,名字特别复杂的那些神,他们可以说是如数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