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南市长清区归德街道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工作,全力推进农村养老机构建设,在全面提升已有公办养老机构的硬件建设、服务能力、服务水平的基础上,着力盲区的覆盖,大力建设农村幸福院,补齐农村养老短板,实现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聿荣 通讯员 马光仁
探索管理方式 建设老人幸福家园
归德街道积极探索公建民营模式,创新养老运营机制模式。近年来,受传统观念、软硬件等因素影响,原归德敬老院功能区域划分不明显,管理服务人员专业素质普遍较低,对于完全不能自理或精神残疾老人无法接收,而区内民营养老机构却面临场所难求、租金昂贵等难题。
为此,归德街道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决定引入第三方养老机构实行公建民营模式,政府负责硬件设施建设,由专业养老服务公司运营,破解这些痛点、难题。近一年的时间,通过一系列改造建设,提升了敬老院的基础设施,并设置专业护理员、厨师以及管理人员,人员进一步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由于是连锁企业,在院老人可以按自理能力在各个服务点进行横向自行调节,最大限度节约了资源和人力,后期对剩余床位进行商业化运营后,所获收入不仅可以补充特困人员供养经费的不足,还可以用于提升基础设施,充分激发了养老机构的活力。
实施合理布局 打造养老暖心家园
归德街道积极探索幸福院持续运行新模式,做到合理布局,扩大养老机构规模。冬日阳光下的幸福院窗明几净,环境优美,热闹非凡,一群妇女在跳广场舞,几个老人咚咚咚咚有节奏地敲着大鼓,棋牌室里早就摆开了阵仗,大伙儿互相招呼着,幸福快乐的一天就在这欢声笑语中的气氛中开始了。新幸福院里餐厅、日间休息室、健身房、棋牌室等功能室和活动场所一应俱全。在这里,老人们互助互娱,其乐融融。
老人们都说,孩子都出去赚钱,一年难得回来一趟。平常怕耽误孩子们赚钱,即使自己生了病也不愿说。现在村里有了幸福院,既能吃饭也能玩,有个头疼脑热的还有医生给看,可方便了。农村幸福院的建设给这些不愿离开熟悉的乡村和乡亲的老人提供了娱乐活动的场所。
自去年以来,归德街道先后新建37个农村幸福院,截至去年12月底,街道辖区拥有一处敬老院、一家养老中心和68个农村幸福院,辖区64%的行政村(居)已实现幸福院覆盖。幸福院均以村为单位实行自我筹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每所幸福院都配备阅览室、健身室、棋牌室、休息室、娱乐室、厨房餐厅、室外活动场所“五室一厅一所”,满足老人们日常的生活娱乐需求。通过“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的形式,为老人提供一个可以临时就餐、临时休息、随时回家以及精神慰藉的活动场所。
强化监管运行 托起养老幸福梦
归德街道加强和规范完善幸福院管理,制定管理制度,明确幸福院的性质、接纳对象和条件,建立管理、监督和检查机制,加强安全、服务、值班、卫生、财务等工作,由各村居村民委员会进行管理。
严管严查,全面提质增效。归德街道高度重视农村养老机构的安全运营和日常管理工作,相关部门制定了服务内容、日常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了一套“日自清、周督促、月检查”的养老机构管理模式。各养老机构要根据街道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每天进行自查,实现问题、隐患日清;各管理区要每周对辖区各养老机构进行督导,督促他们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落实到位;街道分管民政工作的领导牵头组织街道民政、消防、市场监管、食安办等相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采取每月定期不定期督导方式,强化对农村养老机构的监管检查,及时排查安全隐患,督促管理方规范运营。
归德街道将养老事业作为民心工程,解决了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也创新了农村干部管理农村事务、服务基层群众的新载体,树立了基层党组织新形象。在全街道营造了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和浓厚氛围,提升了敬老、尊老、孝老的社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