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在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上也明确提出,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因此,将我省沿黄9市打造成世界水准、中国气派、山东风格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应成为重要战略举措。”在正在召开的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山东省书画院院长杜小荃这样建议道。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杨芳
省政协委员杜小荃
不少黄河故事被封存
杜小荃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黄河流经我省9市25县(市、区)共628公里,在东营奔腾入海,不仅哺育了齐鲁儿女,更润泽了山东大地。推进我省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意义重大,应抢抓发展机遇。
文化旅游业在融入和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中的主引擎作用将更加凸显。杜小荃表示,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无疑将成为我省文化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应将其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盘大棋局的“关键布局”、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力引擎”,全力推进。
“但目前我省黄河文化旅游带发展还存在一定的短板。”杜小荃表示, 首先是我省沿黄城市文旅联盟机制有待强化,特别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区域壁垒尚未彻底打破。其次是黄河文化挖掘开发有待深化,不少黄河故事被封存在历史长河中,大量文物宝藏躺在博物馆库房“沉睡未醒”,众多遗存遗址“养在深闺人未识”;有的开发成旅游项目产品,也多属于低层次供给、粗放式发展,承载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彰显。
做强黄河文化旅游城市
为推进我省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杜小荃建议,首先坚持一体谋划,加强顶层设计。
目前省里正组织编制《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建议对我省黄河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统筹谋划,立足资源禀赋,合理确定产业发展布局和功能分区,做强济南、东营、菏泽3座黄河文化旅游城市,推动百花齐放、错位布局、差异化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客源共享、抱团式发展的生动局面。
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转化运用。在黄河文化研究上,杜小荃建议建立黄河文化研究智库,加强对黄河文化的研究,不断挖掘其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在黄河文化保护上,依托去年开展的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加强黄河文化遗迹和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规划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策划举办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
在黄河文化传承上,他建议创新旅游载体和表现形式,通过建设黄河历史文化博物馆、文化教育基地、文创产业基地、文化主题公园等文旅载体,依托黄河非遗展演、黄河民俗表演、黄河生活模拟、黄河物产展销、黄河实景演出等表现形式,最大限度释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潜能。
加快建设一批黄河文化旅游景区
“我省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应坚持精品带动,提升发展能级。”杜小荃告诉记者,在业态上,应加快推进黄河流域文化旅游产业与农业、水利、工业、教育、医养等产业渗透融合,大力发展“非遗+文旅”“博物馆+文旅”等新业态。
在线路上,应以“山水圣人”文化旅游线路为枢轴,策划设计黄河入海、黄河故道、黄河溯源、记忆乡愁、文化研学、休闲度假、自驾露营等精品线路,将沿黄城市、景区、项目连点成线、串珠成链。
在产品设计上,要加快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等一批黄河文化旅游景区,策划《黄河入海流》等一批实景演艺项目,发展一批以黄河为主题的主题酒店、文艺餐厅、购物场所。
同时在交通方面,杜小荃建议着力打通航空、铁路、公路等“大动脉”,支持增开、加密至国内国际主要客源地的航线航班;争取省内沿黄未通高铁城市尽快通高铁;借鉴陕西、山西经验,以黄河大堤和黄河沿线现有公路为基础,建设沿黄走向、贯穿全域的高等级旅游公路;同时畅通“微循环”,实现沿黄城市“无缝衔接”“零换乘”。
在土地使用方面,建议争取加大对沿黄流域文旅项目的支持力度,争取更多黄河文旅和生态资源得到适度开发利用;将黄河流域重大文旅项目建设用地计划纳入省级统筹,优先予以保障。
在财政金融支持方面,他建议设立省级黄河流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黄河流域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黄河流域重大文旅项目、重点文旅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
在生态保护方面,应利用每年黄河调水调沙时机,加大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补水力度,确保系统良性运转。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应用足用好招才引智政策,完善人才引留激励机制,引进一批文化旅游策划创意、规划设计、项目运作、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领军人才、骨干人才。依托全省高校院所力量,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文旅专业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