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本报以《让育龄家庭敢生、愿意生》为主题报道了目前影响育龄家庭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24日,省政协常委、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侯风云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年轻人不敢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身上同时承担的养老负担。
“目前的育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两位年轻人要负担至少四位老人(多至8位)、两个孩子和自身的生活,压力太大。将老人完全送养老机构不太现实,如果大力建设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或会减少他们的养老和生育焦虑。”侯风云说。
而在正在召开的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侯桂华也在关注着我省养老服务的发展,针对养老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她建议充分发挥我省高校优势,促进康复护理养老专业职业培训更加规范化。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杨芳
省政协常委侯风云
省政协常委侯桂华
关注年轻人的养老负担
“2018-2020年,我国的人口增量还分别是530万人、467万人、204万人。而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人口净增长仅为48万人!”侯风云表示,随着上个世纪60-70年代出生人口日益进入老龄阶段,我国的人口结构将进一步恶化。
“养老与育幼交织,使生育负担明显加重,加之育龄夫妻多为独生子女,一对夫妻可能面临4-8位老人的养老问题,因此解决他们的养老负担,是促进生育的重要举措。”侯风云说。
侯风云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就在我国公布三孩政策的第二天。“我们对青年婚育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及促进婚育相关建议进行调研,共收回问卷6606份,山东样本为4301份,因此这项调研对于了解山东的婚育状况有很强代表性。”
调研发现,未婚样本2471份中,37.41%的人没有结婚意愿。在已婚样本4084份中,有孩子的样本为3645份,占89.25%,对于“已有孩子以后是否还有继续生育的打算?”调研结果显示,77.06%的样本没有了生育的打算,16.27%的样本是不确定的,只有6.67%的人有意愿再生孩子。
“而在这些样本中,有60.36%的样本仅有1个孩子,37.75%的样本有2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孩子就不想再生第二个孩子的样本量占39.31%。”侯风云进一步调查发现,跟子女生活在一起的老人,平时可以照看、接送孩子上放学;但一旦老人生病,全家就会陷入手忙脚乱中,尤其如果老人和孩子一起生病,整个家庭就很“崩溃”。
“除去下一代的养育负担,当前育龄期家庭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所背负的上一辈养老负担高于之前任何一代。”侯风云说。
大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
那么,如何为年轻夫妻解决他们的养老负担?“这时如果社区有相应的养老床位及护理人员,就能给这样的家庭解决不小的负担。”侯风云说。
侯风云表示,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及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建设力度,使社区承担一些家庭的养老服务,并弹性补足另一些主要依靠居家养老的紧急救助。
济南市民张先生最大的心病就是居住在老家、独居父母的养老问题,在去年10月份,他的焦虑有了初步解决办法。“两位老人一位因为脑中风偏瘫、半失能,一位因为糖尿病眼底病变,导致视力受限。”记者了解到,原本老人家雇了一位50余岁的日间保姆,打扫卫生、做饭,基本能解决子女不在身边的问题。“但是有一天,保姆也突发了脑血栓,我们再找保姆,找了半年都没找到。”幸亏此时社区建设了日间照料中心,再加上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加持,以及钟点工定期来打扫卫生,两位老人的养老问题算是基本得到了解决。
“我后来打听到,小区里10月份正在装修的房舍将用于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护理,建好后,要是老人需要的话,会很大程度减轻我们的养老负担。”张先生说,对于委员提出的大力建设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及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建议,他举双手赞成。
“我们建议,如果一个社区业主较少,可以在几个社区中的一个中心社区建一个较小规模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收纳该社区的失能老人进社区养老。一旦恢复生活能力,他们也可以回家养老。”侯风云说,在他们的设计中,社区养老机构可以预留一部分临时床位,一些老人生病无人照顾时,由社区养老机构临时代为照顾,子女下班回家再接回,或老人病好后回家。“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育儿过程中老人生病和孩子生病导致手忙脚乱的情况,可以大大减轻年轻父母育儿、养老和工作的心理负担。”
大幅度降低社区养老费用
参观了我省不少养老机构,侯风云提出,养老中心的建设不要太过奢侈,只要满足基本的生活和护理需要即可。同时,该养老中心可以与托幼、医疗中心、社区食堂分工协作,以降低食堂和医疗重复投入的成本,充分发挥社会医疗服务的功能。
“在护理上也可以发动社区老人相互关照,身体健康的老人可以用一定时间到养老机构上班,帮助照顾失能老人。”侯风云说,这相当于“养老银行”:社区养老机构可以给该志愿服务老人记录工作时间,一旦他有病需要进入该机构,便可以享受相应的照看服务,从而通过发挥社区老人互助,降低人工投入成本。
以上这些所有的方式,都是想降低运营成本,从而降低收费标准,减轻养老的经济负担。
侯风云建议,将居家养老和社区机构养老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社区数字化信息平台”,将社区养老机构与需要部分养老照顾的业主家庭联系起来,对于能够居家但还需要部分照顾的老人,可以通过电话或视频来求助社区提供送餐、医护等服务,这样既可以使老人在家生活宽松,心情放松,又能够解决老人生活中的困难,这样也可以解决子女的养老负担。
亟需养老护理专业人才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我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时代。”侯桂华告诉记者,在我国的老年人群体中,多层次、差异化等多种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加,我国更是拥有超过4000万名失能、失智老人,对医疗、康复、保健等专业化服务需求日益迫切。
侯桂华表示,我省已经有不少高校和高职院校开设护理专业,每年有不少专科生和本科生毕业。“但是由于缺乏社会认知度、待遇差、薪资低,毕业生多数想去医疗单位就业,而不去养老机构或是从事家庭养老护理。这同时也加大了就业难度。”
与此同时,调查发现,社会养老机构中的护理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专业技能及持证上岗率较低,专业化程度普遍较低。“即便有社会化护理专业培训,但目前看该培训市场混乱,培训内容、培训时间不规范,培训质量良莠不齐。”侯桂华说,经此“培训”所获得的养老员等合格证、上岗证名不副实,甚至会给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如何充分利用我省高校护理专业优质毕业生资源,如何强化、细化、规范化我省护理专业培训,使养老护理专业成为护理专业学生向往的专业,亟需政策引导。”侯桂华建议,首先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整合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等教育培训资源,加快培养养老护理专业人才;加强医养结合护理专业建设,形成多层次养老护理服务专业人才体系。
“建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对在校护理与康复专业专科和本科生,在课程教育的后期,增加职业化培训内容,制定相应的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内容,培训合格后颁发省级机构批准的专业证书,可以直接持证上岗。对高校毕业生建立特定就业管理机构(中介机构),由机构管理派出,监督和管理,保障其待遇及安全,并提供职业晋升通道。”
对社会自主择业欲从事养老和婴幼儿护理的人员,侯桂华建议制定“分类、分层、全员”培训的策略和方案,可委托相关高校制定特定的培训大纲、培训教材,派出师资进行教学,进行考试和实际操作培训。采用全省统一养老护理专业试题考试,合格后颁发省级有关机构批准的专业证书,持证上岗。
同时,她建议省政府在相关厅局设立专门机构,提高社会化护理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派出或委托有关部门对养老护理机构及人员进行监督管理,规定责任、义务、权利和惩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