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桌上堆满图纸,电脑打开着各种方案,作为一名负责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刘浩认为“好的技术方案可以使工程建设事半功倍,而一个不好的方案足以导致工程建设事倍功半”。采用何种方案能保证施工安全、高效,如何克服工程难点,如何指导现场施工,将方案进行反复研讨、优化,是刘浩作为地铁施工“领航员”的坚持。在2021济南公共服务榜样评选中,刘浩获评“建设楷模榜样”。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姮 李雨馨
寻找“事半功倍”的技术方案
开会研究方案、处理现场问题充斥着刘浩的日常工作,在同事们眼中,刘浩总是在马不停蹄辗转各个会场,电话一个接一个,办公室里往往看不到他的身影。白天开完会后,刘浩常在晚上加班完成手头工作任务,每晚睡觉前脑海中仍在盘算优化方案的可能性。这样忙碌的工作状态背后,是刘浩寻找“事半功倍”技术方案的“执念”。
工程建设本就是“方案先行”,一个合理的方案可以解决工程建设遇到的实际难题,还能节省工期和投资。回忆起2016年济南地铁3号线开建的筹备期,刘浩坦言,地铁建设经验还不丰富的他们常常加班到凌晨两三点甚至通宵,有时索性就睡在办公室。2016年6月,济南地铁3号线顺利开工。
巧解盾构机施工难点
说起建设过程中啃过的“硬骨头”,刘浩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在地铁3号线龙奥大厦站-奥体中心站区间盾构施工算是一个,这个区间全部处于全断面硬岩地层中,强度整体较大,最大的可达120MPa,长距离盾构施工有很大困难。
在这个区间施工,盾构机就如同“穿山甲”,刚开始掘进就出现刀具磨损严重的情况,每施工两三米就要停下来检查、更换刀具,掘进速度非常缓慢。
为解决这个问题,刘浩组织同事联合国内科研高校和施工单位针对盾构刀具开展研究,对刀具的合金比例、刀刃宽度、微观缺陷等进行大量试验比对,选择了一种最适合这种地层的刀具。同时,刘浩和团队对盾构机的推力、转速等施工参数进行优化调整,成功将换刀数量降低了约40%,计划260天完成的洞通任务仅用164天即全部完成。
施工交通“两不误”
目前,济南地铁4号线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随着CBD及周边区域的迅速发展,3号线和4号线的换乘车站奥体中心站位置,已成为东部城区重要交通要道。
在制订技术方案时,刘浩意识到,如何在保证道路交通的情况下完成车站建设是首要问题,也是一大难题。
为此,刘浩和设计团队针对客观条件量身定制方案——平顶管幕法暗挖车站,即在道路下三米多的深度水平打设密排的钢管,支撑上面的道路,保障车辆通行,在钢管的保护下进行桩基施工、土石方开挖、车站结构施工等工作。
记者了解到,这是济南地铁首次采用该工法建设,在国内也没有同类地层的应用经验,针对管幕如何打设、桩基如何施工、土石方如何开挖,刘浩和同事与设计、施工等单位逐一进行方案研究和比选,与设备厂家及专家共同探讨论证。在他们的努力下,目前车站管幕已施工完成过半,基本未对经十路交通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