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山东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单人无助力58天穿越南极的他,如何看待气候变化问题?

2021-9-17 6:04:55 来源:新东方资讯

        1820年,一支俄国探险队与一支英国探险队,以及一位来自美国的海豹捕猎者分别宣称首次看到了南极冰架或南极大陆。在20世纪初的“南极探险英雄年代”,人类曾有数次抵达南极点的探险尝试,最终,挪威人罗尔德·恩格尔布雷希特·格拉范林·阿蒙森于1911年12月14日第一个抵达了南极点。

 

(到达南极点的阿蒙森探险队)

 

        一个多世纪后(2020年1月10日),一位中国青年科学探险家完成了世界首例单人无助力无补给从南极海岸出发抵达南极点的壮举。他从南极海岸的伯克纳岛最北端出发,历时58天,一个人靠一对滑雪板、一架承重180多公斤的雪橇,采用越野滑雪的方式行进1400公里抵达南极点。

 

        在这场为时58天的艰难旅程中,他遇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究竟是什么信念让他“千里走单骑”奔赴南极?从科学探险家到极地未来PolarHub的发起人,又是什么推动他实现这样的角色转变?气候变化对普通人有什么样的影响?普通人怎样从小处着手,为应对气候变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本问Back to Basics》第七期,我们邀请到了中国青年科学探险家温旭,他将通过分享他的极地科考及探险经历与体验,回答他心中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问题。

 

        01

        衣食住行的大问题

 

        智利时间2019年11月14日,正是温旭独步南极的第二天。但南极的天气对这位探险者并不友好。当天,温旭迎来了一场罕见的暴风雪。更为糟糕的是,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中,他此行携带的唯一的羽绒服被大风意外地吹跑了。

 

        “丢了羽绒服之后,我也想过是不是该放弃,或者叫救援运输物资,还是坚持一下走起来”,温旭回忆道。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最终,温旭剪开了一条备用的羽绒睡袋,并把它做成了一件羽绒服,解了燃眉之急。

 

        像这样困苦的考验在温旭此行中还有很多,比如“-35℃的低温,12级的大风”。当12级大风来临时,即使温旭在帐篷前建好了雪墙,夜间休息时,他也不能掉以轻心,“我要用手或者脚不停地轮流支撑着帐篷,因为风太大会把帐篷吹坏了。如果再失去唯一的帐篷,我在南极的‘家’可就没了。不像丢了羽绒服还有办法解决,如果帐篷坏了,我就只能放弃这趟行程了”。

 

(温旭在穿越南极途中)

 

        更不必说,除了行进过程中的体能消耗,温旭要面对的还有巨大的心理压力。他坦言,“在58天的时间里,我的心理压力经历了从高点到适应调整后的平稳期,再慢慢地到达即将崩溃的边缘这样反复的过程”。

 

        的确,要在南极完成这样一场“走单骑”的科学探险,谈何容易。毕竟,南极包揽了多项世界之最:地球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世界上风最大的地方、世界上最冷的地方(最低温度曾达到-89.2℃)、世界上最干旱的大陆,自然环境异常恶劣。

 

        自16岁开始登山探险的温旭,身体素质本就过硬,但鉴于极地探险比登山探险更具挑战性,且需要一些特定的技巧等,为此,早在出发前两年,他就已经开始进行针对性的体能训练了。

 

        为了适应南极大陆的高海拔环境,温旭分别于2018年5月与同年8月先后攀爬了珠穆朗玛峰,穿越了与南极环境最相似的“小南极”格陵兰岛。

 

        在格陵兰岛,温旭做了很多模拟训练,如负重行走,他把同行队员的行李都装在自己的雪橇上,“在南极这些极地探险拉的东西,重量每提升5公斤,探险的难度等级就会相应地提升一档”。此外,温旭还向著名极地探险家学习了一些技巧,以便应对在极地可能出现的某些状况,比如在帐篷前面搭建雪墙挡住强风。他还特意学习了风筝滑雪的技能,以便在体能消耗极大、身体状态极差的情况下,利用飞机送来的风筝完成余下行程。

 

        不止于此,要开展这样的科学探险行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温旭都得考虑到。

 

        饮食方面,如果他携带的食物重量太大,就会增加行进负担,反之,摄取的能量可能又不足以支撑他的整个行程。因此,如何科学地吃就成为温旭需要面对的头等大事之一,“我们研究了一日三餐怎么搭配,希望以最少的食物负重,获取最多的能量。在整个行程中,我每天至少要摄取6000大卡的热量。即便如此,走完全程后,我还是瘦了20公斤”。

 

(2020年,温旭在南极采集雪坑样本,填补该路线科考空白)

 

        着装方面,温旭身上所穿的都是根据他个人需求定制而成的服装,去掉了无用的口袋,以便减轻衣物重量;为裤子上的膝盖位置做了加厚处理,防止在需要跪地行走时冻伤膝盖。

 

        通信保障方面,温旭和同事自行设计了太阳能电池板,并联系了相关企业精准解决了通信与数据处理的问题。

 

        出发前,温旭还详细研究了南极大陆以及整条考察线路包括积雪厚度、冰层样貌、海拔高度、坡度等情况。考察过程中,温旭每天会给爱人虎姣佼拨一通电话,告诉她身处的位置,虎姣佼再告诉他之后会遇到的路线、可能会经历的状况等,“我需要对天气有一个精准的把控,尤其是风力,毕竟,南极的风号称‘杀人风’。所以,我们在前期准备中对整条路线的风力状况做了细致的研究”。

 

        02

        与冰川“死磕”

 

        温旭为何要只身穿越南极?这还得从他遭遇的一个意外说起。

 

        2017年5月,在青藏高原龙匣宰陇巴冰川科考时,温旭不小心掉进了一个因冰川融水形成的巨大冰湖里。当时,他还背着20公斤的科考仪器,好在凭借多年习得的自救经验,他用短短20秒时间迅速脱困。

 

        5月的龙匣宰陇巴冰川,其气温尚未达到一年中的最高点,冰川融化的程度却足以形成如此巨大的冰湖,这让温旭大为震惊。尽管自16岁起温旭就一直在与冰川打交道,从冰川探险到将冰川作为自己求学时的研究方向,多年来,他也看到了许多冰川消融的样貌,然而,从来没有一个时刻能这样强烈地触动他。

 

        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这一次经历,也让他回忆起诸多触“冰”往事。

 

(2009年温旭赴北极点探险,北极冰盖厚3米,2019年已减少到平均1米)

 

        2009年,温旭曾去北极考察,那时北极的冰盖还非常厚,“大约有三米的厚度”。时隔两年后,全球就已经开始探讨开发北极航道的事宜,“完全可以破冰进去,并且能到达北极点开辟出一条航道,当时真的让我非常震惊”。

 

        小贴士

 

        北极航道是指穿越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道,分为加拿大沿岸的“西北航道”和西伯利亚沿岸的“东北航道”。

 

        就在温旭那次赴北极探险前夕,距北极极点仅1300千米的朗伊尔城发生了北极熊袭击人类的事件。当时,一位女士正在开家中的门,钥匙已经插进锁孔里了,一头北极熊却突然出现袭击了她,不久后,这位女士就不幸去世了。

 

        据温旭介绍,由于北极熊数量众多,朗伊尔一度被称为“北极熊的王国”。长久以来,北极熊与人类各自相安无事,很少有交集。“北极熊为什么要到人类生活的区域去?其实是因为北极熊食物匮乏,所以它们才会‘越界’觅食”。

 

        而北极熊之所以会面临食物匮乏的窘境,也与全球暖化相关。北极熊主要靠捕食海冰上的海豹维生,夏季时,因为融冰的关系,北极熊可能好几个月都没法进食,必须得等北极圈的海冰结冰,方能开始捕食海冰上的海豹。然而,随着全球暖化让北极的气温抬升,海水除了不易结冰外,就算结冰也会提早融化,这让把海冰当作猎食场和栖息地的北极熊无所适从,只能往更远的地方移动寻找食物来源。

 

(慕士塔格峰)

 

        温旭想起的第二桩往事则与慕士塔格峰有关。这座坐落于新疆喀什的山峰,因冰川面积庞大而被誉为“冰川之父”。

 

        2004年,温旭第一次登顶慕士塔格峰,攀登过程中,为了扩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他不得不穿着踏雪板,“这样踩下去,雪不至于一脚就到大腿根”。

 

        时隔14年后,他第11次登上慕士塔格峰,这一次,由于山上有很多亮冰,他得穿着冰爪,即便到达顶峰也不需要再穿踏雪板了,“因为雪很硬”。在这14年的11次攀爬过程中,温旭眼睁睁地看着慕士塔格峰的雪线上升了500米,就连以前的冰塔林都退缩到了山脚下。

 

        这次意外的落水遭遇,加上此前诸多的经历,让温旭一下子真切地意识到看似离人类生活很遥远的冰川,对人类的影响非常大。

 

        “冰川占了人类饮用淡水资源的70%,每年依赖冰川融水作为主要饮用水的人群实际是相当庞大的。气候变化导致这些冰川融化消失殆尽,未来,这部分依靠冰川融水作为其主要淡水资源的人群,就会面临严重的缺水问题。另外,南北极的冰川看似离我们很遥远,但事实上,它们好比地球运转的‘冷驱动器’。南北极的冷气流和赤道地区的热气流,会产生能量的交换,不管是洋流还是大气环流,都依靠这样的交换机制运转。而随着南北极的冰川融化,冷机制减弱,这就对洋流和大气环流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极端天气,就与大气环流相关。由于洋流的改变,海洋里的生物多样性也在锐减。”温旭说。

 

        温旭决定做点什么,以唤起大众对冰川、气候变化的关注。为此,他和妻子虎姣佼共同发起了一个名为“<2°C计划”的科学探险和科普项目,希望通过对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这三极的探险呼吁更多的人关注气候变化。

 

        在南极探险中,从出发点到南极极点,他采集了60个沿途剖面表层雪样、6个雪坑样,以及进行了人体在极端环境下的研究。在格陵兰岛考察中,他不仅采集了雪样,还采集了内陆鸟类粪便用以生物多样性研究。在珠峰科学考察中,他测量了顶峰的冰层厚度,采集了海拔6500m的浅冰芯。

 

        从南极返回后,温旭牵头成立了名为极地未来(PolarHub)的公益组织,从科学探险、公民科学、传播项目三方面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他们希望用破冰船搭载全球顶级科学家,进行最前沿的极地科研项目;招募公民科学家与合作伙伴,形成独具特色的极地自然教育线路,实现普通人的地理大发现环南极之旅;同时,制作科普类的极限纪录片。此外,温旭和同伴们还在着手打造一个海陆空天一体化科学平台,希望以技术的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03

        普通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2004年,美国科幻灾难片《后天》上映。该片主要讲述了北半球因温室效应引起冰山融化,地球进入第二冰河期,龙卷风、海啸、地震在全球肆虐,整个纽约陷入冰河的包围中的故事。

 

        温旭对这部影片印象深刻,在他看来,“如果制冷机制存在长时间的减弱和改变,那么,像《后天》里出现的这种寒潮冰冻一切的情况是有可能发生的”。

 

        他说,引发气候变化的原因多种多样,地球就是处在一个升温的过程,这是其自然运转的规律,但这种缓慢升温的过程,能够让更多的物种很好地适应。

 

        而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人类活动释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地球出现温室效应,这让原本缓慢升温的进程加快了,多数的物种是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快速的升温过程的。加之南北极冰川融化带来的制冷机制的减弱,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了剧烈的改变。

 

        因洋流改变危及生存境况的生物,珊瑚首当其冲,它们必然会遭遇大面积的灭绝。另外,还有一些生物的生存境况也岌岌可危。今年以来,创纪录的暴雨现象在世界各地频频出现,这与大气环流改变相关,“气候变化导致整个暖温带向北偏移,所以雨带也会变得不同”。

 

       谈及气候变化对人类族群带来的最大威胁,温旭认为是粮食大面积减产,“全球气温升高后,粮食会容易遭受更多的病虫害侵扰。现在很多粮食属于杂交和转基因品种,应对生物环境改变的能力会更弱一些”。作为对比,温旭还举了红米的例子,“这种具有3000年种植历史的品种,它的基因延续至今,不管在什么样的温湿条件下,它的产量基本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

 

        那么,普通人该如何以微薄之力应对气候变化?

 

        温旭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容易操作的建议,“以节能减排为主,少用一次性用品,少买一些生活中的不必需之物,这样就可以减少资源浪费、节约能源”。

 

        温旭也在家中发起了名为“毛猴之家”的环保行动,原则就是不用一次性物品、节能出行,“只要开始尝试用这个原则去安排生活,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开始在应对气候之路上行动起来了,慢慢地我们就能找到更好的切入点开展自己的气候行动”。温旭认为,尽管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科学的发展,但普通人一点一滴的气候行动,能为科学研究争取更多的时间,“如果我们大家不作出努力的话,假设我们只有一个单位的时间可以去应对气候危机,但如果我们一起努力把这个准备的时间变成两个单位,这两个单位的时间可能就会带来技术上、科学上的巨大发展”。

 

        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温旭表示,人也是自然界的众多生物之一,很多时候不需要把人单独拿出来,以人的眼光去看待生物圈,“气候变化会对所有生物造成影响,但我们可能比其他生物多一些应对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利用好这些能力,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创造更多的生存空间与可能”。

 

        “我通过科学探险开展我自己的气候行动,其实,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职业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开展自己的气候行动。关键是要让人类走进自然,并和自然建立感情,建立起感情后,大家就会主动地投身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温旭说。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该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由企业负责。一切交易将视为客户自行自愿交易,风险由交易双方负责。本平台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邮箱252425680@qq.com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