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文件)之后,一系列为“双减”服务的政策也相继出台。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等,呈现“组合拳”模式。可见,国家已经下定决心,义务教育摁下“去资本化”按钮,校外培训持续降温,学校的“教育主阵地”地位得以强化。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邹通
“双减”开启组合拳模式
日前,“双减”大背景下的一大有力举措出炉,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这项政策出台,也是相关部门意识到,在小学一二年级就进行考试,甚至按考试成绩排名排座位、分班,对学生的人格、身心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
相比以前的减负措施,这次教育部的通知,针对小学低年级的考试管理更严格。要落实这一举措,就要求学校转变教育理念,不再用考试来定义“好学生”,而是回归育人本位,关注孩子人格、身心的成长。
但对取消小学一二年级的纸笔考试,不少家长也有顾虑:学校不进行考试,怎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未来中考、高考是用考试分数录取学生的。这也是之前数次减负措施未能有效落实的重要原因。有学校仍对一二年级学生进行较为密集的测试,若学校不测试,家长不但会质疑学校对学生不负责,还会转而选择送孩子去校外培训机构。
有专家分析指出,从“双减”政策可以看出,相关部门希望通过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以及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来引导家长转变观念,疏导家长的焦虑情绪。于此同时,各地也在大力推进校外培训治理,学科类校外培训的“野蛮式”生长已经得到有效遏制,初见成效。
对于校外培训的治理,一连串的政策呈现“组合拳”模式,从《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开始,到《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再到“就将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工作进行部署”等等。
“打破马甲”下拳要准
不过在治理校外培训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随之而来。一些地方出现了培训机构由“地上”转入“地下”,换个“马甲”,以“高端家政”“众筹私教”“游学研学”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的隐形变异问题,严重干扰政策执行,给改革推进造成阻碍。对此,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合规标准,列举违规形态,从正反两个方面划清合规培训行为与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行为的界限。
如何界定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行为?《通知》逐项列举出7种隐形变异形态,包括:证照不全的机构或个人,以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在职中小学教师违规开展有偿补课;通过“直播变录播”等方式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组织异地培训,在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场所,化整为零在登记场所之外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等学科类培训;以游学、研学、夏令营、思维素养、国学素养等名义,或者在科技、体育、文化艺术等非学科类培训中,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线下机构通过即时通讯、网络会议、直播平台等方式违规开展线上学科类培训,线上培训机构违规开展线下学科类培训;以及其他违反相关规定的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这是上述6种形态之外兜底的情形。
毋庸置疑,家长为孩子补课的需求是滋生行业乱象的根源。参加补习班是为了提高成绩,有了好成绩才可能上好的大学,继而才可能拥有好的前途、好的未来。家长的需求不仅仅来自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对今后美好生活的期望,也同样来自身边人的隐形竞争。而教育机构恰恰就是抓住了家长这样的心理。
教育应该回归纯粹的教育,教育一旦被市场化,就失了色,变了味。教育部及时出手,再次强调要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还具体列出了各种变异形态,就是为了把可能出现的漏洞彻底堵住。按照教育部要求,根据学科类校外培训隐形变异行为的隐蔽性、多变性特点,以及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成立专家委员会或指定的专业机构,对隐形变异培训行为进行科学辨别。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绝不姑息。
还没到收招的时候
在“校内减负、校外增负”乱象逐渐得到治理的同时,家长和社会也把目光转向了学校教育,有业内人士认为,各地在执行“双减”政策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要求学校教育履行更多职责的措施。这就意味着,“双减”做的是“减法”,但教师们却不可避免地要做“加法”。这里的“加法”不是加重孩子的课业负担,而是要呼应“双减”要求,朝着打造高质量教育的方向迈进。
为学生减负,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的职责也开始被重视,任务也随之而来,比如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宜切换到“多元评价”模式,顺应政策层面弱化以“分数”为评价标准的要求;教学要创新,课堂需高效,向课堂教育设计要效率要品质;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分层分类地帮学生固优补短;增强家校沟通,让家校共育更高效等。此外,课后延时服务在各地推广,也正是“双减”大背景下,学校率先做出的改变。
对此,也有人提出担忧,认为接下来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会加重。有分析认为,教师们要做“加法”,政府和社会也需要做“加法”,要加强对教师权益与待遇的保障,加强对教师群体的关注和关怀。尤其是在当下,随着课后服务班的实行与暑期托管班的推广,老师们的工作时间被拉长;教学质量的精细化要求,也需要调整策略、提升效率、提高品质。鉴于此,强化对教师待遇的保障,减少老师非教学和隐性工作时间,用实打实的激励提升他们的积极性,是必选项。
可以预想,接下来“双减”相关政策仍会继续出台,或与校外培训有关,或与学校教育教学相关,总之,“双减”这套组合拳,还远远没有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