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不是洪水猛兽。一味的堵是不可行的,在学校可以不让孩子用手机,但在家里,却很难。关键还是趋利避害,管教孩子使用手机,让孩子从手机中得益,而不是成为手机的 “奴隶”。
暑假期间,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成为令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兴起,互联网触角无处不在。伴随移动互联网成长的孩子们日渐养成了“不移动”的生活方式,不少人的课余生活基本都在电视、电脑、手机等不同屏幕间切换。如何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预防中小学生沉迷其中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今日本报7版)
一玩手机精神焕发,一提作业萎靡抗拒,孩子暑假沉迷于网络该怎么破?这或许是许多家长面临的闹心事。一些孩子只要让玩手机,可以连饭都不吃,而在疫情之下,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可能更长了,因为呆在家里的时间在增长。
孩子沉迷玩手机,这与家长的管教方法有关。一方面没有培养好孩子的自律,对于孩子玩手机没有科学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将手机当作“电子保姆”,自己有事,为了让孩子保持安静,就将手机扔给孩子,让孩子安静下来就行。孩子一旦沉迷于其中,可能很难自拔。
孩子沉迷于手机,显然不是好事,会影响到孩子的视力,甚至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因为手机在手,什么都不想干了,也不想锻炼身体了;也会影响到孩子的精神状态。离开手机,可能就会精神萎靡。
现实中,“小网虫”已成为互联网大军的重要成员。《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连续两年保持增长,2020年已经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4.9%。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数字时代发展,孩子们首次触网的年龄越来越小,手机沉迷低幼化趋势也越发明显。
近日,有媒体记者在拥有467名家长的“昆明市家长联盟”QQ群里调查发现,389名参与回复的家长中,近九成表示自己的孩子暑假期间迷恋电子产品,且多数为小学生、初中生;只有不到一成的家长称自己的孩子基本不玩,但前提是家长有大把时间带孩子出门旅游,或者孩子的时间已被补课占满。
“玩起手机精神焕发”给我们敲响警钟。孩子玩手机,当然不只是看看动画片,很多孩子是在玩游戏,虽然游戏谈不上是“网络鸦片”,但给孩子造成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这就需要对孩子玩手机立规矩。
其一,家长要给孩子立规矩。规定孩子一天玩多长时间,什么时候上交手机,这事先要约法三章,并且严格管理;其二,家长要以身作则。家长整天捧着手机,让孩子不玩手机,恐怕是很难的;其三,教给孩子网络安全知识。让孩子意识到坐在家中玩手机,并不意味着就是安全的。会遇到网络不良信息,也会遇到骗子,如何防范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其四,学校也要承担起管教责任。应该采取措施来帮助孩子形成自主性,以防其因自制力差而掉入网络成瘾的陷阱中;其五,则是网络平台。要进一步完善防沉迷系统。建立未成年人绿色上网空间,禁止年龄过小的儿童进入到成年人的游戏平台,还可以在后台监测不同的数据,对青少年上网的动向要及时采取措施。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一味的堵是不可行的,在学校可以不让孩子用手机,但在家里,却很难。关键还是趋利避害,管教孩子使用手机,让孩子从手机中得益,而不是成为手机的 “奴隶”。◎王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