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已经从事电商行业7年的毕学堂,应莱芜东汶南村党支部邀请返回家乡创业。“不是为了赚钱,就是想带领村子共同发展。”带领村民致富的同时,毕学堂的努力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乡村好青年,山东电子商务双创之星,山东省青年创业导师。同时,毕学堂先后参与多项创新创业大赛,并屡获佳绩。获得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国家赛银奖,互联网+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冠军等多项荣誉。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实习生 刘思雨
毕学堂致力于提升汶南生姜的品牌和知名度,并逐渐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样板模式-汶南模式(受访者供图)
决定回乡发展
毕学堂2009年大学毕业后,在青岛多家企业从事电商营销工作,积累了一定商务营销经验。2012年5月,回乡成立莱芜赢达商贸有限公司,在青岛和莱芜开网店,经营着山东最大的发饰企业,一年收入600多万元。2016年返乡创业。说起返乡,毕学堂回忆起一句老话,“以前我们村是进了汶南莫说富,家家都是万元户”——汶南种植生姜历史悠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很富裕。
近几年,生姜价格大幅下降。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变成了落后村,曾经显赫一时的“汶南生姜”,几乎没人种植了。毕学堂希望能通过自己擅长的电商销售模式,带动汶南生姜的发展。决定返乡创业后,他成立济南市汶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淘宝、天猫注册了旗舰店——食惠美,销售汶南农场的各类生姜产品和其他果蔬80余种。店铺开张的第一个月,就卖出了两三百单。
2017年,东汶南村仅电商平台一项收入就达3000万元。“当时只是想回来帮助村里,教他们怎样做电商销售。”这一帮,就是六年,毕学堂如今成为基地里扛大梁的骨干。在全国生姜专家徐坤教授和农科院专家的大力支持下,毕学堂研发出生姜新品种——蔬菜鲜姜,“这种生姜改变了生姜只能作为调料的传统,极大地提高了生姜的食用量。”紧接着,毕学堂推出了生姜系列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进行销售。
吸引大学生回乡创业
在毕学堂的带动下,村里亓玉辉、亓俊清等10余名大学生返乡,加入创业队伍,投身乡村振兴。“我们需要一批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回来发展事业。”毕学堂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东汶南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留下的全是老人,坚持传统的耕作模式。大学生返乡后,开始打造销售新模式,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农科院专家+大学生创业+电商+品牌”的模式,合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据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为了研究生姜的长势,毕学堂带领合作社采用分片管理的制度,把生姜基地划分成几十个片区,进行大数据分析。毕学堂说,“智慧农业,靠的就是脑子,拼的就是创意。” 目前,“汶南生姜”全国首创地暖式高温大棚,实现一年种两茬生姜,冬天也有鲜姜上市,还推出花生芽、香椿芽、花椒芽等特色产品,通过电商面向全国销售。同时,发展生姜深加工产业,建设生姜系列产品食品厂,推出姜茶、姜酒、姜糖系列产品和姜保健系列产品。
2020年,汶南姜博园建造完成,一共收集了156种姜的品种,同属于姜目植物之下,“我们想建立一个全国最大的生姜资源库,为以后种植资源的研究发展做贡献。”毕学堂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东汶南村现计划打造一个研发、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企业,推出以“姜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游、亲子游项目。
“让更多学生业余时间参观姜博园,了解莱芜的生姜文化。”毕学堂表示,希望通过旅游业,提高汶南生姜的知名度。
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回来就是要带动全村发展。”毕学堂怀揣着回乡创业的初心,几年来,随着订单的增多,合作社从最初的十几亩扩展到了200多亩,6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先后帮扶31名贫苦户实现脱贫。在创业模式上,他敢于创新,采用村党支部+农科院专家+大学生创业的新型创业模式,每年拿出利润的15%,上交村集体,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村党支部也给予了公司很大的政策支持。”毕学堂说。
同时,为了促进电商产业的发展,他还在高庄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举办了多期电商培训班,参加培训的达10000多人次,“希望通过我所学的电商知识,带动大家共同致富。”毕学堂为农民群众开辟了新的致富途径,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被济南市委组织部、扶贫办、商务局在市电商扶贫会议上聘为电商扶贫讲师。
为进一步扩大汶南生姜的知名度,毕学堂通过他的干劲和闯劲,正在重塑汶南生姜的品牌特色,进一步提升汶南生姜的品牌和知名度,并逐渐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样板模式-汶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