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周刊 > 领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一部献给母亲的长篇巨作

2021-8-28 10:45:52 来源:山东商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长篇小说《你为谁辩护》以及同名电视剧曾掀起一股热潮,让许多读者和观众认识了小说作者王小鹰。多年来,她的作品接续荣获人民文学奖、全国中篇小说奖等多项大奖。日前,王小鹰第10部长篇小说《纪念碑》(上下卷)出版。书中,她将这部长达50万字的作品献给母亲,也献给曾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民族解放事业的战士们。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实习生 王宇琦

 

 

 

       酝酿20年送给母亲的书

 

       王小鹰父母都是抗战时期的老战士,参加过多次战役。她的父亲芦芒是画家、作家,也是传唱久远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词作者。据悉,刚迈入新世纪之际,她陪83岁的母亲参加皖南事变殉难将士牺牲纪念活动,当见到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革命遗孀坚持每年都来悼念亡夫,王小鹰被深深震撼。在母亲的帮助下,她采访了多名老战士,听到了许多在战役中壮烈牺牲的女兵故事,“还有比她们的人生更璀璨、更绚烂的吗?当时我就萌发了要为她们写一部长篇作品的冲动——献给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民族解放事业的战士们。”


       看到母亲许多战友都出版了回忆录,王小鹰便对母亲说,也要给母亲写。于是,10年间,母亲用颤巍巍的手,亲自写下7本厚厚的日记,为女儿准备了详尽的创作素材,然而面对这段沉重的历史,王小鹰却迟迟不能下笔。母亲多次询问她,为何还不开始写呢?王小鹰回答,不想把作品局限于传记,而是想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客观地看待老一代的历史,用自己的眼光和才华,写出更丰富、更深刻、更生动的故事。


       “当我静心构思这部作品时,才意识到我难以落笔的根由。我是个笨拙的写作者,希望自己对要书写的内容做到庖丁解牛般的熟悉,写起来方能游刃有余。”王小鹰表示。于是她决定到革命老区寻踪觅影,追随母亲青春的脚印。苏北根据地、安徽云岭皖南事变发生地、江西鄱阳湖……都留下了王小鹰的足迹。


       她一遍遍地梳理素材修正自己的想法,同时大量阅读抗日战争史、解放战争史,思考怎样更好地讲述父辈的故事,并赋予它更深刻的内涵。“回望我们父母辈为民族解放、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的历史,再反思当下的价值观、人生观,我们十分需要让老一辈的理想之光烛照曾经的软弱与迷茫。我希望写出历史迂回曲折前行中的人,我希望写出社会天翻地覆变革中的人。”王小鹰表示。


       怀着焦急又内疚的心情,王小鹰终于在2015年正式落笔,并于2020年完成作品,随后便是录入、校对……当她终于拿到这部筹备了20年的《纪念碑》时,距离母亲去世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

 

       众多人物角色汇聚成长篇巨作

 

       回忆起创作过程,王小鹰表示,开始的工作还是十分艰难的,“第一年进行得非常缓慢,太多的素材、庞大的结构、众多的人物……我一时掌握不了要领,停滞不前。重新阅读素材笔记,梳理脉络后,我请出另一位叙述者,以她的视角承担了部分情节的推进。头几节几乎都推倒重新来写,随后进展才顺利起来。”如今的王小鹰在生活中依然保持着一种“古朴”的生活习惯,不用手机打车、不用微信,也不通过电脑写作,或许读者无法想象,这本50万字的长篇巨著,是她一笔一划亲手在纸张上写出来的。


       《纪念碑》是王小鹰的第10部长篇小说。作品以改革开放初期上海某区区长史引霄为线索,展开了改革故事与革命往事相互交叠、两代人的命运相互交织的丰富情节,描绘出一批抗战时期的老战士和他们的后代,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始终以赤子之心报效祖国的鲜明形象,真实还原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改革开放的历史场景。


       有评论称,新作延续了王小鹰一贯的写作风格,情节绵密、人物众多,在从容的叙述中展露出浓厚的书卷气息。她将宏大与细腻、坚定与浪漫、严苛与宽容、残酷与温情融于一炉,使这部鸿篇巨制别具光彩,同时又充分发挥自己善于编织故事、掌控情节和人物关系的功力,给担负厚重主题的长篇巨制设置了引人入胜的入口、情感充盈的空间、余味悠长的结局。


       《纪念碑》的出版不仅是王小鹰一个人的成绩,也同样凝聚了母女两代人的心血。王小鹰说:“《纪念碑》是我所有小说中人物最多的一部,每个人物都是着意设置又精心刻画的。史引霄、平楚、姚家兄妹等,都是我崇敬的前辈,倾注了我对他们的怀念和追慕。青玉、史雪弓等人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缩影,他们开朗坚定,有理想有抱负,在岁月的动荡中命运蹭蹬。《纪念碑》对我来说是一部有特殊意义的小说,相信它也是一部能带给读者深刻的阅读感受的小说。”


  
       用悬念来贯穿历史与现实

 

       在评论家项静看来,《纪念碑》的故事属于当代文学中久经耕作的领地,历史叙事的方式也有众多作品采用过。有所不同的是,它所叙述的时代处于新旧的交接点上,处在革命往事与改革故事的交叠部位,作家在作品中要解决的是对已知或者可知的事物的描述,或者说曾经知道又被遗忘的,通过适当的“故事”方式去召回。


       从小说的开端可以看出,《纪念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小说,而是融合了传统文学的笔法,枝节繁茂,人物众多,讲究草蛇灰线,藏与露的比例。小说不仅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还有史青玉的第一人称叙事,她以日记记录自己的情感和对身世的疑惑,补充了第三人称叙事难以深入的部分。作为养女,她在史家身份特殊,在史引霄、平楚被下放干校时,她里里外外承担起了照顾弟妹的责任,史青玉独立自强又善解人意,内心丰富又成熟理智。在王小鹰看来,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角色来担当叙事者,是因为她的故事承前启后,贯通历史和现实,她想寻找生母就要追溯历史,她与史元同的情感纠葛也跨越了时代。虽然她的叙述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但还是在小说结构中担当了起承转合的作用。


       《纪念碑》的开端像一个紧张而惊险的悬疑故事,充斥着压抑的气氛和暗影憧憧的人物,王小鹰对不同层面的悬念设计,也为这部大体量小说的叙述提供了强大的凝合剂。但《纪念碑》又绝不仅是一部悬疑小说,王小鹰说:“我想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以悬念的有力牵引来贯穿全篇。就小说的现实来说,‘谜’是客观存在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我在构思全局时,并不打算将谜底全部揭开。有些谜底可以在情节的推进中逐渐明朗起来,有些谜底却始终云遮雾罩,留下些许空间令人回味咀嚼。”

 

       作家简介


       王小鹰,1947年生,浙江鄞县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务农,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后任《萌芽》杂志编辑。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上海作协专业作家,中国作协第四、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上海市作协第四届理事。著有长篇小说《你为谁辩护》《我为你辩护》《丹青引》《我们曾经相爱》《吕后·宫廷玩偶》《问女何所思》《长街行》等,中短篇小说集《一路风尘》《相思鸟》《意外死亡》等,以及散文集《爱情不独享》等。《一路风尘》获全国中篇小说奖,《丹青引》获上海文学艺术奖、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奖、人民文学奖,《长街行》获“五个一工程”奖。1998年获首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