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承载漫漫历史,文学记录红色记忆。为传承红色基因,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承办,《山东商报》等协办的“共和国的红色丰碑——红色经典公开课”8月22日迎来系列公开课第7讲,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茅盾文学奖评委张丽军与广大读者分享经典作品《山乡巨变》,品读社会主义乡村改造的“南中国心灵史”。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茅盾文学奖评委张丽军与广大读者分享红色经典《山乡巨变》
聚焦乡村的“南中国心灵史”
经典是时代的缩影、精神的凝聚,也是走进历史的生动教材。“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等一部部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陪伴着一代代人成长。
“青山保林”中的《山乡巨变》是作家周立波创作的长篇小说,作为其小说作品《暴风骤雨》的续篇,《山乡巨变》由正、续篇组成,完整地描写了湖南省清溪乡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作品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剖析了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从而说明农业合作化是中国农村的第二次‘暴风骤雨’,是一部展现社会主义乡村改造的‘南中国心灵史’。”张丽军介绍。
此后,小说《山乡巨变》被画家贺友直改编成连环画,让作品进一步传播,扩大了影响力。2019年9月23日,《山乡巨变》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山乡巨变》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经典,离不开结构的精致巧妙。“作品结构缜密、构思精巧、情节连贯,故事流畅又张弛有序,通过大场面描写等聚焦大时代背景,同时,小人物的心理描写幽默、调侃、抒情,具有张弛的叙述张力与审美张力。”张丽军分析,作者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富有个性的行动,凸显人物性格,从而构成了矛盾冲突的多样性、个体性与尖锐性。
个性化书写人物形象世界
《山乡巨变》描写了团县委副书记、共产党员邓秀梅奉命来到偏僻山村清溪乡和农民一起建立合作社的故事,在创作中,周立波实现了对人物形象世界的立体、多元、个性化书写。“《山乡巨变》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又增添了邓秀梅、刘雨生、李月辉、‘亭面糊’、王菊生、张桂秋等一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张丽军说。
比如,邓秀梅心思缜密、观察细致,对群众进行耐心细致地思想教育,并挫败破坏活动,赢得了秋季丰收。在张丽军看来,“小说里邓秀梅的所有作为,似乎担当着一个上级与基层冲突的调停人的角色,当她传导上级理念的时候,必然在基层引起某种反弹。”
而通过对人物形象的个性化书写,作者实现了所想表现的合作社的巨大魅力,以及社员奉献自我的忘我热情。由此,小说下部里就开始出现了大段劳动的场面。
除了对人物形象世界的刻画,《山乡巨变》还深度呈现了欲望、爱情、亲情等人物的心灵情感世界。此外,作品善于运用方言土语,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张丽军介绍,绰号、方言土语、对话、人物外貌描写、情感心理描写、风景描写等描写极具语言艺术魅力。“周立波是驾驭语言的巨匠,《山乡巨变》中语言洗练流畅,清丽自然;人物对话幽默风趣,含蓄传神。特别是对湖南方言土语的运用,更见语言大家的功力。”
作为一部社会主义乡村改造的“南中国心灵史”,《山乡巨变》具有浓郁的南国地方特色。“湖南山村清秀俊美的乡风水色和当地特有的风情民俗,赋予小说一种特殊的文化蕴涵,并创造出令读者心驰神往的优美意境,是对南中国的情感表达和语言书写。”张丽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