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一地鸡毛》到《一句顶一万句》,从电影《手机》到《一九四二》,无论是在文学还是编剧领域,刘震云都有着自己的专属风格。他凭借着对小人物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刻画,作品中穿插的幽默讽刺与魔幻色彩,不仅在文学评论界获得专业视角的认可,在大众读者群中更是深受喜爱。
2021年时间过半,刘震云推出了全新作品《一日三秋》。与30年前他将“一地鸡毛”打造成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语相仿,《一日三秋》也被作家赋予新的意义。在日前新书发布会上,刘震云与广大读者、媒体一起解读新作。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实习生 王宇琦
一部充满了笑话与幽默的作品
1987年,刘震云在《人民文学》发表《塔铺》《一地鸡毛》等小说,随即在文学界引发热烈反响。2011年,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其编剧的电影也获得国内外众多大奖。其中,《一地鸡毛》虽然是一部展现时代面貌的作品,但刘震云并没有将目光聚集在闪耀的成功人士身上,而是通过普通职员小林琐碎而繁杂的生活,表现出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生存现状。看似平淡无聊的日常生活,却是社会变革中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样,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讲述了一位无助的底层农民的生存之旅,作品尽现小人物世代难逃的孤独。
如今,《一日三秋》的出版,众多书评人将其视为《一句顶一万句》之后刘震云又一创作高峰。同《一句顶一万句》一样,《一日三秋》也将故事的发生地选在河南延津,刘震云的故乡。小说架构在六叔的画作之上,描写了“我”记忆中的六叔画作的故事。六叔的画,以延津人事为题,既有仙女“花二娘”在延津人梦中寻找笑话的传说;也有普通豫剧演员的情感和心事;有寻常父子背井离乡、遍尝生活辛酸仍步履不停;也有阎罗、算命先生和道婆勾连起人间未了的恩怨深重……六叔死后,六婶一把火烧了他所有的画,出于纪念,“我”以记忆中六叔的画作为母本,写下了这部小说,探讨延津人幽默的本质。
《一日三秋》是一部超现实主义作品,作家书写了对故乡、对人生的多维反思,以笑话结构全书,以冷幽默消解严峻,以独特的观察写出人类最本质的命运。小说充满了黑色幽默,世俗生活所包含的哲理,及打破日常生活壁垒的想象力,写出现实与想象中的人性、土地、命运。作品既幽默,又讽刺;既魔幻,亦现实,是一部充满了笑话与幽默的悲剧之作。
新作努力去打破生活的壁垒
近40年来,刘震云的作品形成三大系列:“故乡”系列(《故乡面和花朵》《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我”系列(《我叫刘跃进》《我不是潘金莲》)和“一”系列(《一地鸡毛》《一腔废话》《一句顶一万句》)作品,日前推出的《一日三秋》为“一”系列再添新篇。
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认为:“刘震云是一位十分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但是相对而言,他的作品在学术研究中不是被说得最多的,这是因为我们这些操持着批评话语的人很难处理他的小说。”
“被一个评论家说像一个刺猬,无法下手,是对一个作家最大的褒奖。”在刘震云看来,这其中蕴含的是思维方式的问题。一直到现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总是喜欢讨论事情的共性,把许多小说、作家归为一类,形成一种流派,但欧美批评家在评论一个人的时候,他们单纯就只讨论这一个人,反而有时候会有深入准确的见解。评论家的话是最有见识的,他们能看到许多普通读者看不到的内容,因此,他们最大的作用就是引导普通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
刘震云认为,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之间,既存在着继承的关系,又有开拓的关系。“没有任何一个作家,他的一本书跟另外一本书是没有联系的。他的作品其实就是一本大书,这个大书既是他写出来的作品,同时也是他生命在文学上的一个反映,我觉得《一日三秋》与我其他的作品最大不同,是努力去打破生活的壁垒。”
此外, 刘震云认为,如果说《一句顶一万句》是一个人的灵魂和精神在大地上行走,特别的苍茫、浩瀚,那么《一日三秋》不但有大地,可能还有天空,可能还有地下。书中内含众多层结构,相互交织,产生联系,进而阐释出“人间多少事,两三笑话中;一把辛酸泪,尽在不言中”。
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部
谈起作家创作,刘震云表示,语言、故事固然重要,但许多事情的判定不是争论“对”与“错”,而是在“对”与“对”中争论“大对”还是“小对”,“所以在真正考察一个作家的能力时,对语言、故事的考量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其结构能力,特别是认识能力和思想能力。文学的潜台词是哲学。有些文学作品前半部写得很好,后半部突然崩塌,不是因为作家语言和叙述能力不足,而是思想和哲学能力没有实现创造性的闪现。”
分享会现场,刘震云特意提出这样一种观点,文学可以出现在生活停止的地方。在《一日三秋》中,主人公明亮在生活中遇到难以面对的事,恰恰是文学作品可以直面的。和朋友说不出口的事情,文学作品可以灵动轻巧地替你讲出来。文学可以在生活中,将难以连接起来的两件事建立起深入的联系。
最后,刘震云表示:“我是一个初学写作的人。”因为在他看来,作者在开始写作时,写的是全新的、未知的内容,所以作者此时是一个初学者。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会倾尽全力、拿出十八般武艺,作品中会融入作者对文学、生活的理解。所以,优秀的作品一定经过作者广泛长久的积累,“或许当时并不能清晰知道其中内涵,但作者顿悟时就是开始写作的最好时刻。作品完成后,作者会认为这是自己最好的作品,但随着时间流逝,作家有所进步,就会看到上一部作品的瑕疵,之后继续积累素材进行下一轮创作。因此,在作家视角看来,自己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部。”刘震云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