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济南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手工艺品之一,泥塑兔子王在泉城人民的生活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记。世事变迁,眼看着泥塑兔子王这一手艺渐趋凋零,打小学习艺术的杨峰在工作之余花费两年半的时间搜集资料,2004年他在传统工艺、样式的基础上,融合济南本地文化相继制作出了“泉城兔子王”系列作品。2005年,在首届中国特色旅游商品评选中,“泉城兔子王”获得金奖。
“对我来说,这是要做一生的事。”近日,在位于后宰门街的小店里,杨峰暂时放下手里的画笔,向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悉数自己创作“兔子王”的这十几年……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许畅 实习生 张淑婷
在老街巷里做泥塑
青砖瓦、石板路,盛夏的后宰门街,文艺青年三五成群在老巷子里踱步,一对新娘新郎在路边拍着婚纱照。旧宅院和老商铺在历史与阳光中斑驳,古朴的老巷里,新开的小酒馆和工艺品商店,散发着怀旧的格调,不时有吉他与民谣歌声阵阵传来。安静的小店里,手艺人专注地做着手里的活儿……
杨峰的小店临街而开,店面不大却有韵致。店门上方的匾额上书“艺苑”二字,“兔子王”的幌子在门前飘扬。杨峰说,他很久之前就有一个愿望,“在一条古香古色的老街区开一个店,朝着百年老店的方向发展。”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见到杨峰的时候,他正在自己的店里为一件新制的“兔子王”作品上色。他身后的一排木架上,摆满了他做的各种泥塑兔子王和手工艺品。靠近小店入口处的一个玻璃柜台里,有秩序地陈列有不少与其作品相关的文创产品。
杨峰制作的“兔子王”系列泥塑作品名为“泉城兔子王”。仅从字面意思便可知道其与“济南元素”的密不可分。相较于传统“兔子王”的形象,“泉城兔子王”有不少创新之处,如在面部设计上将“泉”字图案绘于“兔子王”额间,“兔子王”着金甲,戴金盔,披红袍,背后插有靠旗,俨然一副威武的将军形象。
此外,杨峰把“兔子王”形象塑造与济南的泉水文化相结合,设计出了七十二名泉系列“兔子王”。如黑虎泉“兔子王”,端坐在一只口吐泉水的黑老虎之上,形象生动而又颇具济南特色。还有戴虎头帽、穿花袄的“兔宝宝”系列等,色彩明丽,造型憨态可掬,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在制作工艺上,杨峰在传统泥塑兔子王泥胎自然阴干的基础上,参考天津泥人张、惠山泥人的工艺,创新性的添加了入窑烧制这一环节。他表示,“烧是为了让泥塑更加牢固,提高品质”,“经过晾干,烧制以及烧制后的退温,整个制作周期就延长了。”
在搬到后宰门街前,杨峰曾在芙蓉街开了一家店,“共两层,加起来30多个平方。”楼上是工作室,楼下售卖。“那时芙蓉街还没有今天这么火爆。早上过去,点上一支香,放上古琴曲。搞创作也好,画画也罢,非常舒适。门前是个丁字路口,可以通过小巷子去王府池子。”
2018年,杨峰告别了已经待了十年的小店,从日渐人声鼎沸的芙蓉街,来到后宰门街继续着他心中对于“兔子王”的执着。
“塑”造济南记忆
身为“70后”的杨峰是土生土长的济南人,“是在老火车站北面的一个院子里长大的”。
他从小喜欢民间艺术。“小时候,走街串巷的民间手艺人比较多,特别是做面人、糖人的”,每次遇到了,他都会跟着看。“那时候没有太多可以玩的,就是在家里挖泥,做泥人和小动物。也喜欢画画,没有白纸就在一些表格纸的背面画一些图案”,杨峰说。
“兔子王”的故事从小吸引着他。相传,古时有一种怪病在济南蔓延,在月宫捣仙药的玉兔知悉后,将药饼分别放在济南的七十二个泉眼里,百姓喝了之后,病都好了。玉兔下凡救人之举时值中秋,为了感念玉兔,每逢八月十五,人们都供奉一尊泥塑的兔子神,后来把兔子神叫成了“兔子王”。
因为种种原因,后来济南的泥塑兔子王逐渐凋零,几近绝迹。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杨峰听闻又出现一个老人在做这个,一般在中秋节前的几天里在路边售卖,但他几经寻觅也没找到这位民间艺人。“没找到之后,当时就有了一个念头,就想着能不能自己做”,只是苦于当时没有任何线索和资料。
时间走过2000年,从事室内设计工作多年后,制作泥塑兔子王的念头在杨峰脑海中依然清晰。当时在工作之余,他经常跑到书店在工艺美术类书架上翻找搜寻,“花了两年半的时间,找到了两本书”。
“第一本是《另类童话:玩具》,上面介绍了全国各地的各种民间玩具,其中有北京的‘兔儿爷’”,杨峰说,“我知道‘兔子王’和‘兔儿爷’是有关系的,只是流行于不同的城市。”根据书上的图片,杨峰尝试复制了一个,为此“高兴了一段时间”,但“慢慢地那种兴奋感就消失了”,因为他觉得,这和济南的“兔子王”还是不一样。
给杨峰带来启发的另一本书,是他在泉城路新华书店买的《山东民间玩具》。书中记载了“兔子王”的传说故事、制作工艺以及作品图片等,让杨峰如获至宝。他了解到,济南的泥塑兔子王在鼎盛时期制作的有30多家。书里有一句描述当时泥塑兔子王制作情况的话,叫“别人家的再好,也不去模仿”,即每家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所以,我有了那本书,也见到图片了,但我不想再像第一次复制图片那样去复制一个了”,杨峰说,“要做就做一个有自己风格的。”
2004年底,家人拿给杨峰一份报纸,说是征集有济南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如体现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兼具便携性等,“我觉得泥塑兔子王都符合这些要求”。随后,从构思、画草图到制作出第一个泥胎、翻模、成品。杨峰花了一整个月的时间。
2005年的一天晚上,杨峰接到一通电话,说他做的泥塑兔子王获了金奖,让第二天早上去领奖。“一开始觉得是开玩笑,后来从网上查了一下,发现来电是省旅游局的一个办公电话”,杨峰告诉记者,“后来听说我的那个是当时唯一一个全票通过的金奖作品。”
泥塑兔子王被重新制作出来,让不少济南人民感到欣喜。杨峰说,当时他上台领奖的时候,听到有观众说,“你看,‘兔子王’又回来了”……
一件要做一生的事
那次获奖经历带给杨峰很大的激励。他觉得,“对于这个城市很多喜欢‘兔子王’的人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尽管当时也没有什么理论性的东西去分析和支撑,但我觉得这件事值得去做。”
一不做二不休,34岁的杨峰干脆辞了工作回家专心研究制作“兔子王”。没了收入来源,“当时也没什么产出,作品也没公开售卖”。“前两年非常困难,生活也到了窘迫的程度”,因为不忍家人跟着自己受苦,为了生计杨峰做回老本行,去烟台做海景别墅的室内设计工作。
可在抵达烟台的一两个月后,他又回到了济南。他告诉记者,这一决定是由于他在手机上收到的一条公共短信,类似心灵鸡汤的那种。“当你认定一个目标,就应该抓住它不放,所有和它无关的干扰应该排斥掉……”,这条短信内容让杨峰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坚持把泥塑兔子王做下去。
2006年,杨峰正式卖出第一件作品,在新加坡。那一年的春节前后,他试着参加了我国和新加坡合作举办的一个文化艺术旅游展,一个身材高大的新西兰男子成为他的第一个顾客,后来前来光顾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当时有一位年迈的老妇人,站在他面前看他专注制作了好久。中间休息的时候,他抬起头和眼前的人目光接触的一刻,“她脱口而出,说‘你用心了,这个作品里有你’。她说的是华语,听了之后特别温暖,这句话是我这一生都不会忘的”,杨峰说。
2007年,有人推荐他去芙蓉街开店。2008年春节,杨峰在芙蓉街的店正式开业了。“有了一个固定的窗口,经济情况也比刚开始那两年改观了。”
“不止一个人在聊天的时候问我,说‘你会一直坚持下去吗’,我可以很肯定地回答,我一定会坚持下去的。因为我从心里喜欢这个东西,我也知道它的意义所在,我认为这个城市不应该没有它”,杨峰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对我来说,这是一做要做一生的事儿。”
多年来,杨峰也一直在教徒弟。从2008年以来教过了“将近一百人”,“但坚持下来的就很少了”。他说,“我希望有一天他们会明白这个东西的价值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