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希望社会层面的人力资源配置更合理,希望高学历人才去发挥所长而不是过于贪恋稳定,靠说教显然无效,而是需要更多考虑个体的顾虑,看看有没有社会层面的改进空间。若大量面向工人的岗位,被刻意拔高到“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容易造成社会层级间的扭曲,促使阶层单一化和板结化,也就是互联网上常说的“内卷”。一言以蔽之,说再多道理,不如拿出看得到、摸得着的实惠来吸引人才。
近日,《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2021年度大学生招聘拟录用人员公示》引发网友热议。该《公示》发布于今年4月底,并于近日在网络引发关注。网友关注的焦点,是《公示》名单中拟录用人员的毕业学校和录用岗位“一线生产操作岗位”之间的强烈反差。其中,拟录用人员的毕业学校里,有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河海大学等985、211名校,硕士研究生也为数不少。
看到这样的新闻,最常见的思维方式是:这些名校大学生怎么了?好不容易读个研究生,就为了去卷烟厂当一线的“制丝”“卷包”操作工人?这不是典型的人才浪费吗?其实,像之前出现的名校研究生去街道办、高校教授去中学当老师等案例一样,有人愿意去挑战有难度的岗位,有人偏爱安稳的岗位。去一个岗位是不是人才浪费,更多的是个人感受,很难有客观标准。企业的岗位和工作内容就摆在那里,名校的学生愿意来,企业也愿意要,两相情愿的事情,旁观者没什么好感叹的。
事实上,从待遇上来看,哪怕是一线岗位,新人税前年薪也有15万元,还有每日包两餐的福利,确实很吸引人。更重要的是,只要能进去,并不意味着就要干一辈子的一线操作工。当上面的科室有了岗位空缺,基层员工中的名校研究生,相对而言晋升机会自然更大。名校研究生愿意去卷烟厂当一线工人,并不是河南中烟一家企业的现象。据宁波日报梳理发现,江苏中烟、湖北中烟、云南中烟、安徽中烟、重庆中烟等,无不如此。这充分说明,在名校毕业生眼里,卷烟厂是个响当当的好单位。
虽然卷烟厂的待遇也不错,晋升机会也较明朗,但是,很多网友的感受是:互联网大厂的待遇也许更好,而且更能发挥高学历人才的专业特长。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之下,是不是更多人偏爱稳定性强、性价比高的岗位?澎湃新闻评论将这个问题延展来看,类似就业选择反映的,其实不是具体岗位的吸引力,而是岗位背后的单位。毋庸讳言,街道办以及卷烟厂,在一般人的感受中,安全感显然要超过普通的民企。虽然直接待遇可能不如一些互联网大厂,可是要综合考虑工作压力和长期收益,性价比可能还有胜出。明乎此,对名校研究生进卷烟厂当工人,我们完全不必为“人才浪费”而惋惜。
从就业市场的逻辑来看,就业本来就是双向选择的过程。对市场化的企业来说,如果想要争取更多优秀人才,靠灌鸡汤、打鸡血越来越没有说服力,应该拿出有吸引力的待遇。如果一个企业薪酬待遇不错,发展空间又大,不可能吸引不来优秀人才。而如果更多人宁愿去卷烟厂当工人也不愿意去企业,那某些企业的就业环境可能也有值得自省的地方。这两天,某互联网大厂就宣布从14薪涨至16薪,引来不少关注。毋庸讳言,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吸引力。与其口水化地争论是不是人才浪费,不如多去考虑一下有没有改进空间的问题。比如,尽可能缩短不同用人单位之间的安全感差距,更好地保护所有岗位的劳动者权益,减轻年轻人在大城市的租房通勤成本等等。
不过,即便在强调择业自由的当下,这种职业选择多少让人有“人才浪费”的感觉。光明网解读道,这些待遇上佳的工种,如果面向真正的技术工人敞开,无疑将大大改善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观感,选择职业教育、成为技术工人的人必定会越来越多。现在全社会都在高分贝强调职业教育,对于实体经济发展和人才结构合理布局,职业教育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社会需要大量受过正规职业教育的工人。参考国际上的情况,能力突出的技术工人,当然也当得起优厚的工作回报,成为一个值得向往的职业选择。
此事反映出的年轻人就业心态,是值得思考的一个层面。如果我们希望社会层面的人力资源配置更合理,希望高学历人才去发挥所长而不是过于贪恋稳定,靠说教显然无效,而是需要更多考虑个体的顾虑,看看有没有社会层面的改进空间。一言以蔽之,说再多道理,不如拿出看得到、摸得着的实惠来吸引人才。
◎潘愈 刘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