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主办,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博物馆承办的“山东考古成就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展。展览浓缩了百年来山东考古工作的辉煌成果,通过200余件文物展现了百年来山东考古做出的诸多开创性的工作和所取得的灿烂成就。展览现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接受媒体采访,带领大家走进百年山东考古,追寻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熠熠光辉。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实习生 王宇琦
百年考古发掘成果丰硕
100年前,在以田野调查、发掘为特征的西方现代考古学影响下,仰韶文化遗址被挖掘,大量石器和彩绘陶片出土,中国现代考古学随之起步。风雨之中,中国考古学走过了百年历程。其中,一代代山东考古工作者在齐鲁大地之上,风餐露宿青灯黄卷,用双脚丈量岁月的尺卷,用双手还原历史的痕迹,做出了诸多开创性的工作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第一部考古发掘报告被发表,中国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建立起来,中华文明起源的脉略也逐步清晰……这些都是山东考古人在不断求索中积累的硕果。
20世纪初,伴随着中国近代实证史学的创立和西方考古学思想的传入,中国考古学在古代金石学的基础上快速发展起来,山东考古则始于1928年城子崖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这次山东考古成就展,是我们对百年来山东考古历程的一个回顾。”孙波表示,展览中也有诸多亮点值得关注。比如,这次展览的开篇“考古百年 奠基立业”单元,集中梳理了山东考古进程的脉络与路径,赞扬了每一代考古工作者集开创与坚守于一身的工作精神,表达了每一次细小的挖掘与抢救性保护都是对中华文明的守卫的主题。这种深耕既展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灿烂,也表明其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山东地区已经建立了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逐渐构建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孙波认为,本次展览另一个亮点之处,在于展览集中、清晰地展示出以山东为中心的海岱地区文化传统,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另外,以齐鲁文明为特色的山东古代文明在中华传统文明中的作用,也得到更多的证实。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有限的古代遗存中可以提取出更多有效信息。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扩大了对古代社会的观察视野,考古多学科、跨学科的深入研究也在不断发展。植物考古、古代DNA研究、环境考古与地学考古等方面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取得了新成就。
滕州大韩墓地M206出土编钟
滕州大韩墓地M64出土组玉佩
东方文化孕育华夏文明
在中华文明形成早期,特别是起源阶段,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龙山文化都对其形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从大汶口文化西进中原所引起的种种变化来看,以山东为中心的海岱地区文明在中华文明的起源过程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孙波介绍。在以中原为中心的早期王朝诞生过程中,许多礼制性的遗存,都含有很多东方因素。当究其根源时,会发现这些因素大部分都能在山东地区找到痕迹。在普通的物质文化层面,山东地区文明也强烈影响着葬俗、随葬品的形成发展。
棺椁制度是中国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前棺椁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已经出现,并在龙山文化时期逐渐走向成熟,构成了三代礼制的重要源流。在考古研究中发现,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开始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贫富差别,到中晚期,等级分化明显加剧,顶级权贵的墓葬中通常出土有玉石饰件、象牙器、彩陶等象征权力和地位的高等级物品。史前晚期,东方的礼制由黄河下游汇聚到中原,成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文化在华夏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
“特别在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王朝文化起源过程中,山东地区的文化因素有非常明确的体现。”这些都证明,在中国的早期国家诞生过程中,山东地区深度参与其中,以山东为中心的海岱地区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也施加了深刻的影响。
齐鲁文化影响深远
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齐、鲁两国,随着时代发展与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齐鲁文化。“在商周阶段,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制度性的建设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孙波表示。鲁文化诞生了儒家思想,鲁国的礼制与儒学为中国礼仪之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鲁故国城址布局和规划严整,说明当时礼制被严格遵守,这在当时诸侯国的都城中是独具一格的。
不同于鲁文化,齐文化讲求工商立国,也有学者认为齐鲁文化本身就可以形成二元互补。山东考古工作者发现,秦汉以来国家祭祀体系郊祀制的思想源头就来源于齐国。近年发掘的琅琊台遗址应当就是国家祭祀遗址,其中发现了齐国大规模的祭祀遗址和建筑遗迹。齐国的法治建设、国家祭祀等被秦汉所继承。这些都说明,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塑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一系列国家项目中,山东参与其中并发挥重要作用。“山东考古人踏遍了山东的各个角落。从山区到海滨,从城市到旷野,都留下了我们的汗水和脚印。山东的考古事业也伴随着这些汗水和脚印不断走向辉煌。”孙波说。
(本版图片由山东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