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千里,蜿蜒挺立。首开中国长城建筑史先河的齐长城,是齐鲁大地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也承载着齐鲁文化的厚重底蕴。7月10日,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东省图书馆大众讲坛承办的齐长城与齐鲁文化系列公益讲座第二期在山东省图书馆开讲。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李振光带来《巍巍齐长城 称霸又争雄》主题讲座,与观众分享了齐长城调查工作中的众多成果,并从齐长城的特征、修建、保护等方面讲解千年齐长城的历史文化。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实习生 王宇琦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李振光以《巍巍齐长城 称霸又争雄》为题开讲
春秋战国修筑,有准确遗迹可考
从黄海之滨到泰山之巅,齐长城犹如一条长龙,东西横贯了大半个山东省,可以分为山地齐长城和济水岸防齐长城两个部分。李振光介绍,近年被整理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提出了一道此前被众人忽略的,位于齐国西部的“济水岸防”长城,但是由于该部分齐长城地处平原,加之济水、黄河历史上多泛滥,现已无迹象可寻。通常说的齐长城,指的便是山地齐长城。
“齐长城修筑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李振光介绍,源于此,对齐长城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我省对齐长城的调查工作正式启动,由多名骨干力量组成的两支调查队开始了漫长又艰辛的野外调查与测绘工作。
“为了做好资料整理和田野调查日记,调查队人员白天做野外资料采集,晚上做数据录入。”李振光回忆,调研考察工作首先在长清地区开展,逐步摸索总结经验,随后在2009年7月完成全线调查工作,并在次年5月至6月份对调查发现的寨堡进行测绘。
这期间,工作人员徒步调查行程3000余公里,累计拍摄照片一万余张,拍摄录像上千段,另外还收集了大量录音资料,对民间一些齐长城相关传说也进行了考据。最终,调查队完成了齐长城野外调查、测绘、数据录入工作,对调查材料进行了整理,为维修保护方案的制订提供了基本材料。
资源调查,推动保护利用
作为中国最古老、保存最好的长城遗迹,齐长城由墙体、壕堑、关隘、烽燧与烽火台、遗址等部分共同组成。“齐长城墙体由土墙、石墙、土石混筑墙体构成,另外天然陡峭的山势也被加以利用,以形成山险。土墙多在平川低洼地方或低矮丘岭上用土夯筑而成;石墙则是用自然石块、石片垒砌而成;土石混筑墙体是两侧用石头砌筑,内部填以土、沙石。”李振光说。
在对齐长城的调查中,调查队确定关隘7处,发现烽燧6处、烽火台2处、东周时期遗址8处,支线1条(段),复线1条。李振光讲述,过程中,调查队于长清发现并确定一条壕沟,推测应为齐长城壕堑。这条壕沟东西走向,地处山谷平地,又不同于山谷地带自然冲沟,沟的东西两端与山脊长城相对。
对于齐长城的修筑,李振光教授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在历史进程中,长城的修筑是国力强的一方主动进行的,如秦国、楚国的长城、明朝万里长城;从现代情况来看,美国、以色列也在进行防御墙的设置。
“齐长城的修筑是从关隘延伸而来的,随着铁工具大量使用,生产力得到提高,使大型工程的建设成为可能,这和齐国冶铁业的进步相吻合,因此齐国最早修筑长城。”李振光分析,莱芜青石关长城为清代防捻军修建的长城,并非齐长城。
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长城,齐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扩展项目。2001年06月25日,齐长城遗址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对于这段承载着齐鲁文脉的历史遗迹,其保护历来备受关注。“目前,在齐长城遗迹保存较好、人流量较大的位置,都设有石质保护碑,沿线也设置了石质或水泥保护桩。”李振光说,“齐长城的保护不仅要保护长城本体,还要保护周边的环境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