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山东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高考作文“体育之效”,你如何理解?

2021-6-8 8:45:12 来源:山东商报

       “孩子说不难,自己估计能考130分!”昨天下午,家长们在考点外交流起孩子在上午语文考试中的答题情况。今年,山东继续采用全国新高考I卷,备受关注的高考作文,材料引用的是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关于“体育之效”的论述。
据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解析,本次高考语文命题注重教考衔接,遵循教育规律,在平稳创新中凸显语文学科特色。试卷难度合理平稳,试题材料亲切平实,问题设置清晰平和,考查内容全面平衡。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邹元德

 

 

       昨日,在济南九中考点外,身着红色T恤和红色旗袍的送考老师给考生加油鼓劲      记者 赵天羿 摄

 

       作文题目立足“体育之效”

 

       “今年的题目是一段关于体育的材料,涉及强和弱的辩证关系,延伸出来可写的点比较多,感觉不是很难。”昨天上午,在济南九中考点外,一名刚刚走出考场的考生告诉记者。记者注意到,语文考试结束后,考生普遍比较轻松。


       今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8套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4套,分别为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北京、天津、上海、浙江自主命制4套,山东卷采用的是新高考Ⅰ卷,对于考生和家长最关注的高考作文题目,今年作文材料引用的是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关于“体育之效”的论述。要求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考生的感悟与思考。


       据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对体育素材的选取,重在帮助考生思考体育之于“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价值。材料立足“体育之效”,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赞扬体育精神,认识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体现了全面发展,注重整体渗透的理念。


       除了体育,在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还渗透了美育、劳动教育等。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所选朱光潜和钱锺书的两段材料,讨论美学领域中“诗画异质”问题。为了便于考生理解,还附有雕塑《拉奥孔》的图片,图文并茂,让考生在阅读思考的同时,得到一种审美浸润。

 

       文学类阅读彰显“党史入题”

 

       据悉,2021年高考语文命题充分体现了高考语文全面育人的鲜明导向。同时依托高考语文的学科特点,紧紧扣住时代主题、时代精神,多方取材,巧妙设题,让考生在解题作答的过程中接受思想的启迪、文化的熏陶。试题通过精神滋养、文化浸润、立体渗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自然融入试题之中。
这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党史入题,注重学科融合。考试结束后,网友们纷纷表示,“电视剧《觉醒年代》押中了不少考题”。这一点在新高考Ⅰ卷的文学类阅读中有明确体现,材料选取卞之琳1938年创作于延安的小说《石门阵》,小说中提到“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寓意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从百姓日常生活的侧面,展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对日寇的同仇敌忾,对国泰民安生活的渴望,引导考生从革命斗争时期的社会生活中,体会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汲取精神力量。


       同时,2021年语文试题还凭借高考这个高聚焦平台,通过试题取材和设计,在引导坚定文化自信、提升道德品质、厚植家国情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实现了“以文化人”的目标。


       全国乙卷和新高考Ⅰ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中的不同段落,考生在解题答卷的同时,可以了解古代重视民生、强调法治、君明臣直、上下同心的优良传统。名篇名句默写中,《伶官传序》阐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过秦论》《阿房宫赋》都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岳阳楼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游褒禅山记》阐释追求人生理想与志向毅力的关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处理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认知和经验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考查以上篇章,可以加深考生的理解与认识。中国古代仁人志士保家卫国、奋发有为的壮举,经时济世、执着坚毅的情怀,都理应为当代青年铭记。

 

       默写题中有一道开放性考题

 

       据分析,今年的语文试题注重教考衔接,语文特色在创新中凸显。考题适度关联教材内容,命题的选材与设问从教材合理迁移,考查考生知识积累的广阔度与应用的灵活度。例如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寄江州白司马》一诗的寄赠对象是考生极为熟悉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考生对课文《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印象深刻,试题选项提到“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引发考生对已有知识的联想与迁移,并作出正确判断。


       在试题设计上,今年的考题创新了题型,注重学以致用。开放性设计方面,新高考名篇名句默写设计了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并非唯一,这一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如新高考Ⅰ卷: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包括“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是)三秦”“镜写三秦色,窗摇八水光”“三秦流血已成川,塞上黄云战马闲”等等。这种考查方式既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给了喜爱古诗词的考生更多的作答空间,考查的重点由固定篇目的记忆理解转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积淀。


       同时,主观试题题目也更为开放,新高考Ⅰ卷的第5题题干是: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题干内容在原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开放性更强,需要综合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并具有知识的迁移能力,灵活运用,才能准确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