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有料
近日,关于公共场所是否设立第三卫生间的问题引发广泛讨论。之前有媒体记者走访发现,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一些公共场所不仅没有第三卫生间,女厕较宽敞的坐便器隔间内还堆满了杂物。
其实,不能见诸大雅之堂的厕所,背后的意义并不小。往小处说,关系老百姓生活便利,往大处讲,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第三卫生间就是文明不断提升的标志。
网友热议
第三卫生间?从来没见过。”
作为一个宝妈,第三卫生间太有必要了,但现实生活中很少能够见到。”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差异化需求理应得到进一步的满足,第三卫生间的出现和推广即是如此,但至于具体的推广路径还需要多方的通力协作来实现。”
全媒全解
细处入手,让城市更有温度
不少带男娃的妈妈都有过这么一个尴尬经历:在商场想上厕所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让年纪小的男孩自己去男厕,担心他容易走丢或是不会用厕所,带去女厕所要遭受他人目光,也很不自在。近日,有媒体记者发现,部分城市商场第三卫生间闲置不用。采访中,有家长说没有听过第三卫生间,对无障碍卫生间的理解是,“只能残疾人用”。
有性别问题专家就认为,孩子的性别认知在4岁左右,这个时候孩子会发现男孩和女孩不一样,当孩子有性别意识的时候,家长应帮孩子做一些区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是父母带同性别的孩子出入公共卫生间。如果做不到同性别,那么,第三卫生间就是一个对孩子较好的选择。
第三卫生间是厕所革命的重要内容。厕所革命是指对发展中国家的厕所进行改造的一项举措,最早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2017年,国家旅游局召开全国厕所革命工作会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引导第三卫生间建设。
不论是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还是需要父母守护的儿童,抑或其他人群,第三卫生间提供了一个包容、接纳特殊需求的公共空间,守卫了弱势群体的权利与尊严。第三卫生间知晓率不高、覆盖面有限也好, 第三卫生间没有物尽其用也罢,都生动地说明在便民、利民上还存在夹缝地带和空白地带,需要公共部门和市场机构进一步转变服务观念、更新价值排序、提振人文关怀。
如厕不仅关乎生理需求,也关乎精神层面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再卑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小众权利也不容忽略和漠视。让第三卫生间用得上、用得好,彰显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当最弱势、最无助的人们都得到“温柔相待”,城市才会更有体面和尊严。
我国2016年修订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要求,城市中的一类固定式公共厕所,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公共厕所,商业区、重要公共设施及重要交通客运设施区域的活动式公共厕所,均应设置第三卫生间。
但截至目前,第三卫生间的实际推广程度却令人难言满意。以上海市为例,2017年,上海发布新版《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规定四类场所的公厕内应设置第三卫生间,但直到2018年,上海公厕第三卫生间的配置比例还是仅为14%。
对此,东方网·东方时评评论文章指出,相关部门除了按照标准建设第三卫生间外,不妨再有一些过渡措施,比如,像街头的移动公厕那样,弄一个这样的第三卫生间。现在厂家都成型批发,网上的价格在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不管是商家还是政府,都不算多大的负担。
与此同时,公民也需要主动培养良好的习惯,做到不占用第三卫生间,把第三卫生间留给需要的人。在旅游景点、商业区,还应当在第三卫生间外设置详细的指示、介绍。
另一方面,在第三卫生间推广程度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互助与理解也是化解“宝妈难题”的现实选择。事实上,除了女厕,在女性专用的泳池淋浴间、更衣室、澡堂等空间中,也时常会出现一些男童的身影。这更加说明互助的重要性。生活中固然有一些陌生人的违法行为带来不安全不方便问题,但是人们往往把这种不安全感夸大了,陌生人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信赖感。在社区,为某件事请求邻居帮助可能仅仅需要几分钟的时间,但自己独立去完成可能要几个小时,但大多数人还是这样事倍功半。
此外,在公共场所,如果你不穿志愿者的马甲,想助人为乐甚至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来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解决的客观难题,却不得不通过加大投资的办法或加大不方便的办法来解决,这使得我们的公共服务不得不增加成本,也就让有限的钱不能办更多的事。
新京报则表示,当下,国家鼓励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很多地方也出台了生育医疗费用待遇、鼓励用人单位发放婴幼儿保教费、落实陪产假等。设置第三卫生间、母婴室,也当是题中之义。而更重要的是,除了这些硬件设施外,社会各界也需要在观念上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努力,而这,不妨就从“对孩子友好一些,对父母体谅一些”这个环节开始吧。
◎解词人 刘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