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词人 刘东宁
字里有料
最近,一位素人妈妈讲述辅导孩子作业的情形上了微博热搜,该家长称,当孩子背书背不下来时,为了让孩子尽快背完,孩子每背错一次,她就打自己一巴掌。有人给这种教育方式起了一个颇具意味的名字:“内疚式教育”。
网友热议
“干嘛要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
“ 内疚式教育,可能好用,却未必有利于儿童的长期发展。请家长三思。”
“辅导作业,你才会发现,孩子有多难管;辅导作业,你才会发现,孩子有多笨;辅导作业,你才会发现,亲子关系没你想得那么好;辅导作业,你才会发现,只有你才害怕被老师骂、担心成绩不好,孩子完全不在意……”
全媒全解
苦肉计上演的无奈
近日,在综艺节目《不要小看我》中,一位妈妈讲述在指导四岁孩子作业时崩溃,无奈之下通过惩罚自己让孩子提升学习效率,引发热议。
小女孩叫小桃,因为妈妈让她背诵一个东西,小女孩就是背不出来,妈妈着急,发了脾气,就狠狠抽了一巴掌——抽的是妈妈自己,而不是孩子。“有一次,小桃有个作业要背,重复了很多次,都记不下来……那时候已经耗到十二点、一点……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就一遍遍逼她,她背不下来,我就气了。没有办法,我就抽自己。她每次背错,我就给自己扇一巴掌……”
节目现场,教育专家和嘉宾均表达了对孩子的担心,而这位妈妈也渴望改变自己。很明显,一方面人们并不认可这样一种教育方式,但是,另一方面,许多父母也同样感到这位母亲的无能为力——不谈作业,母慈子孝;一谈作业,鸡飞狗跳。
大人们一方面相信,孩子的学习需要自己去承担和督促,必须为孩子的成功与幸福负责,一方面又把管理情绪的钥匙交给孩子,认为自己的坏脾气都是被孩子的不乖点燃的,于是,大家纠缠在一起,分不清彼此的界限在哪里。
加上大人们自己还顶着一堆生活琐事需要处理,压力巨大,所以辅导作业时,一点风吹草动,就会把大人的暴脾气点燃,恨不得像欧阳娜娜一样摇着娃的双臂呐喊:“你清醒一点啊!”孩子则感到恐慌、厌烦、畏惧,连带爸妈、老师和作业。
对此,澎湃新闻评论文章指出,“内疚式教育”或许会对孩子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当母亲抽自己耳光时,依恋母亲的孩子可能会感受到的极大的恐惧:“我的妈妈怎么了?她是否正处在恐惧中?她是不是不爱我了?我会不会被妈妈抛弃和远离?”
她也可能会在母亲的耳光中敏锐地感受到不必要的责任:“我要做个乖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愿来,我不能贪玩,不能任性,我要听妈妈的话。”
她还可能从母亲的耳光中培养出自以为的罪恶感:“母亲的痛苦跟我有关,是我做错了什么,让爱我的母亲这样对待自己,我要做点什么来阻止妈妈伤害她自己。”
这些并不恰当的恐惧感、责任感、罪恶感,可能会让处于人际力量对比弱势位置的儿童,变得屈服和妥协,阻碍他们发展出自己的身份感、信念、意愿和人际边界。
红网红辣椒评论同样认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同的家长总会有不同的办法。激励式教育、激将式教育、棍棒式教育等,层出不穷,也收到不同的效果。而这种孩子学习上有问题、进步不大,或者不符合家长的预期,家长就抽自己,对自己下狠手的“内疚式教育”,是家长选择通过自虐,来使孩子产生负罪感从而刺激孩子学习,可能好用,却未必有利于儿童的长期发展,甚至会加重教育的负担,请家长们三思而后行。
内疚式教育,是家长通过制造一种自虐式伤痛,来反向刺激孩子学习的一种办法。是苦肉计,也是无奈之举,但的的确确并非上好之策。遇到孩子逆反心理发作,家长孩子对抗加剧,有的孩子也学着家长的样子,以自虐的形式反抗家长的内疚式逼迫,几个回合下来,不仅不利于解决教育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反而激化了亲子关系,扭曲了孩子健康人格。症结越虐越大,问题越争越多,恶性循环下去,着实让人担忧。
现实当中,我们也曾看到或听说,家长推行“内疚式教育”过程中,由于孩子内心过于敏感或脆弱,反而因为父母的内疚行为,不断地加重了孩子的自责心理,对学习产生更大的负担感,甚至产生抵制、恐惧心理。尤其是当孩子处于青春期或者单亲家庭的环境下,“内疚式教育”或许会进一步加剧孩子原本就脆弱敏感的内心,对自我产生怀疑与否定情绪,而对学习向健康方向发展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正向引导,是亲子相互陪伴、共同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孩子的成长,也需要家长在履行教育职责方面不断反思、改正与成长。家长管控好自己的情绪,注意教育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避免对抗式、自虐式的冲突,避免误用、乱用“内疚式教育”,多些循序善诱、因材施教式的引导。这样,或许才能让孩子找到最感兴趣、最合适的学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