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高考经济”也是一道理性消费的考题,考学生更考家长。家长应当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对孩子的消费需求,不能都“照单全收”,关爱而不失之放纵,特别是对娱乐式的消费加以控制,引导孩子妥善安排,在花钱上面引导孩子实务消费,量入为出,节约崇简,正确打点花钱的轻急缓重,共答好理性消费考题。
距2021年全国高考结束已有半个多月,“后高考经济”的大戏已开始上演。1078万的庞大高考生消费群体、长达3个月的假期以及高压过后的“嗨玩放松”心态,为“后高考经济”注入强大的消费活力。专业人士则认为,对于即将开始独立生活的“准大学生们”而言,如何量入为出、避免奢侈浪费,是值得学习的课题。(6月24日工人日报)
“后高考经济”与高考制度关联的经济形象,高考后考生完成了“孩子”向“成人”的人生角色转变,同时也彻底解除多年来没有时间消费的束缚,再叠加上向“准大学生”过渡“装备”的“标配”需求,从而释放出强烈的消费欲望,而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消费从最初饮食娱乐、电子产品,延伸到了旅游、医美、驾考等更广泛的领域,规模越来越大。从经济层面观察,“后高考经济”火热是可喜现象,体现了内需主导的内循环释放出强大活力。
不过,也要理性看到“后高考经济”的消费,不但有很强“补偿”的性质,还有一定“报复性”的味道。考生普遍为了高考压抑了多年,高压瞬间释放,放松变放纵,反映在消费上,过去想玩不能玩的、想买不能买的,都意欲急风暴雨式的满足。而在不少家长看来,孩子苦了这么多年,孩子一生只有这么一次,各种物质消费的要求并不过分,尤其是一些取得了理想成绩的考生,家长把孩子的消费需求视作一种奖励,有求无不应。从消费观念的角度来看,“后高考经济”中有不少的非理性泡沫。
虽然,家庭经济水平与消费能力得到普遍增强,对于“后高考”孩子的消费,大部分家庭都不是问题,但是孩子毕竟还不是劳动者,花的还是父母的钱,即便是再富裕也须有个限度,否则过犹不及,会无形中滋生和助长孩子盲目攀比的消费心理,不懂得体恤与节制,而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父母管理约束显得鞭长莫及,给消费大手大脚留下了土壤,诸如大学生被校园贷乱象坑害,孩子消费理性观念与节制能力的短板是重要原因,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后高考经济”也是一道理性消费的考题,考学生更考家长。长期以来,孩子们的消费基本是父母包办,孩子缺少清晰的消费观念,更缺少正确理性的消费控制能力,需要家庭重视,而高考后应当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家长应当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对孩子的消费需求,不能都“照单全收”,关爱而不失之放纵,特别是对娱乐式的消费加以控制,引导孩子妥善安排,在花钱上面引导孩子实务消费,量入为出,节约崇简,正确打点花钱的轻急缓重,共答好理性消费考题。
◎木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