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为的是降低市场“虚火”,并不是对于校外培训的一刀切式叫停。提高准入门槛、明确资质、完善监管,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行业的理性发展。
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乱象,再次传来重磅消息。6月15日,教育部召开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成立启动会,会议宣读了《中央编办关于调整教育部职责机构编制的通知》,并强调新成立的监管司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消息一经发布,便引发舆论关注和社会热议。
人民网指出,从中央层面设立专门机构对校外教育培训开展监管,这无疑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标志性事件,意味着校外培训行业进入“强监管时代”。从教育部发布的情况来看,新设立的机构主要承担4个方面的职责,主要是校外教育培训管理、拟定相关标准和制度并监督执行、指导规范竞赛等活动、反映和处理校外教育培训重大问题。相比较之前的校外教育与培训监管处、民办教育处,此次增设的机构层级更高、治理的重点更加突出、监管对象的范围更加全面,传递出彻底解决校外培训监管难的决心。
这次增设新的监管机构引发了很大的关注,很大程度上在于社会“苦校外培训久矣”。“您来,我们培养您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你的购物车里有孩子的未来吗”……这些年来,很多校外培训机构的营销话术,已成了教育焦虑的发动机。新京报评论认为,这些套用“雪崩论”的句式,“教育内卷”时,没有一个制造焦虑的校外培训机构是无辜的。还有的贩卖诸如“全脑开发”“三维平衡”甚至“量子速度”等概念,利用家长一知半解的心理赚钱牟利……不仅给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更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违背教育规律和孩子的成长规律。
拔苗助长式教育,除了增加家长“鸡娃”的焦虑,校外培训机构的种种乱象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人民日报梳理,校外培训存在超纲教学、超范围经营、虚假宣传、收费混乱等问题,呼唤投入更多监管力量;监管对象分散、涉及部门众多、缺乏专门监管力量等,往往会导致相关措施难以落地。这几年,官方对教育培训市场的监管步步趋严。今年以来,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到市场监管部门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分别予以顶格罚款,都在释放校外培训市场监管力度加大的信号。
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监管校外教育培训,足见国家层面对于规范校外培训市场的重视程度,也反映出当前校外培训市场治理和规范的迫切性。它与近些年校外培训热所加剧的社会教育焦虑以及前期“减负”相关政策的出台,形成了一种呼应,信号意义不言而喻。今年以来,校外培训市场已经在发生变化。如近期就有媒体报道称,在线教育中概股市值年内蒸发近千亿美元,多家机构撤离。种种迹象表明,校外培训市场的“强监管”时代已正式来临,整个行业也将面临新一轮的洗牌和净化。能预见的是,今后教育培训资本化运作将更加谨慎、规范,教育培训的行业准入将会更加严格,违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培训将被严令禁止。
教培机构的合规转型已迫在眉睫,问题在于:破万亿规模的校外教育培训市场,将何去何从?半月谈在评论中提到,教培机构在遵循规范上,要确保证照齐全,不超范围经营,不超纲教学,践行诚实守信精神,规范收费管理,校外教培机构才能行稳致远;在转型出路上,不以成绩、应试为目的的文体类培训,可能会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与引导,整个行业逐步从“野蛮生长”转为规范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多赢。
事实上,校外培训机构应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是满足孩子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学习需求的有效手段。但如果失范失序,就会放大教育焦虑、破坏教育公平,形成“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圈。客观而言,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仍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校外培训机构做好合规转型,已是必答题,而非选择题。只有回归到其本身的功能定位,为受教育者提供多元化选择,校外培训才能行稳致远。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为的是降低市场“虚火”,并不是对于校外培训的一刀切式叫停。提高准入门槛、明确资质、完善监管,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行业的理性发展。培训市场健康发展的受益者,终究还是家长和孩子。当校外培训热、减负成为人们口中的热词,对这些问题关注得够不够、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着人们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以治标降虚火,以治本促育人,相信以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成立为契机,在种种治理举措下,教育培训行业会更加规范有序,社会教育心态会更加理性科学。
◎刘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