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吃了面,一天短一线”……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节日,民间有祭神祀祖、消夏避伏、吃面条、食粽子等习俗。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记者了解到,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枣庄市人民政府指导举办的“乡村好时节·山东夏至面”文化体验活动将于6月21日在台儿庄古城举行。日前,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解读夏至面的历史文化、解开了夏至的美食密码。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焦腾
好时节传承千年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资料显示,公元前七世纪,中华民族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现代天文学解释为: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太阳光对地球的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夏至这一天,是北半球绝大部分地区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过了夏至白昼将会逐日减短。
“中国文化本源包括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珠江流域文化三大板块。河流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在农耕文明中,古代人们为了更好管理农耕时间,发明了二十四节气,以此来规律农耕作息。”山东土地产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美食部落项目总经理、二十四节气饮食文化研究学者李志刚表示。
据《恪遵宪度抄本》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之名,由此而来。关于夏至节气,民间有不少习俗,比如祭神祀祖、消夏避伏、吃面条、食粽子、庆丰收、过夏麦等。《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可生风,粉脂涂抹可散体热,防生痱子。在古代,“夏至”之后,皇家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来消夏避伏。
夏至面的由来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夏至新麦登场,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含义,“在小麦成为黄河流域的主要农作物之前,古人还种植过黍、粟、谷子等,后来改种小麦,因此它就成为黄河两岸人们的主要食材。在古代,春季没有成熟的农作物,直到夏至前后小麦开始收割,‘夏至面’就成为节气前后的标志性饮食。”李志刚说。
据李志刚介绍,麦子是粮食作物里贯通四季的一种食材。秋天播种,冬天、春天成长,初夏收割,特别是经过冬天生长的食材,具有极大“阳”的能量对抗寒冷的环境,同时,还具备败火的功能。因此,“夏至吃面”,既败火又有营养,成为一个流传千古的饮食习惯。更重要的是,夏至面将黄河流域、大运河流域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极强的凝聚力。
值得一提的是,“从饮食的角度来看,夏至‘至阳’就是‘大热’,适合吃点凉以及苦味、咸味食物,来对抗环境中的‘热’。”李志刚说,临清有温面,也叫十香面(什锦面),名声斐然。据了解,十香面烹饪制作工艺流程讲究,菜码较多,维生素含量高,营养丰富。其中包括炒菜、咸菜等,比如炒绿豆芽、蒜末、鲜黄瓜丝、酱瓜末、胡萝卜末、鲜香椿等。“食用香椿在去除身体的寒气同时还可以败火。夏至吃面,重要的菜码香椿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小麦面之外,还有杂粮面,比如地瓜面、玉米面等都是山东人夏至吃面的选项。
齐鲁大地好面荟萃
山东靠海,海鲜面条可称为一绝。比如,日照有海沙子面。海沙子面作为一方传统名吃,源于一个口口相传的孝子故事。记者了解到,很久以前,日照有母子二人打渔为生,在一个天寒海冻的冬天,母亲风寒生病,茶饭不思,就想吃口海鲜,儿子跑去破冰求鲜,得到很多如豆大小的贝,壳薄而明,与沙混杂,用这个贝煮汤下面,汤色金黄,味道鲜美,母亲吃了一碗面,遂康健。现今,海沙子制作过程仍旧讲究,一洗、二淘、三煮、四滤,制作过程三个小时有余,清淡鲜美也就成为海沙子面的特点之一。
除了海水孕育的美味面条之外,不得不提的还有老济南泉水打卤面。据介绍,泉水打卤面重点在“面”“卤”“泉”。面由老济南民间传统打卤面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泉水和面,反复揉压,切成均匀的丝;“卤”中荤素皆有;泉水和面、面成熟后用泉水过凉……口感筋道、清新爽滑,可谓夏日珍品。
除了上述面条之外,济南还有济南凉面、泉水凉面、亮亮拉面等;青岛有芸豆蛤蜊面、海鲜鲁面、鱼籽炸酱面等;淄博有鸡丝伊府面;枣庄有鸡鸭和乐、台儿庄黄花牛肉面、滕州大肉手擀面;东营麻酱凉面、玉麦手工面;烟台蓬莱小面、福山拉面(五福拉面)、郭城摔面、三鲜松茸炸酱面、菌菇瑶柱手擀炸酱面、乡村外婆海鲜炸酱面;潍坊风味金丝面、肉丸子面条(肉丸子凉汤)、“懒锅子”面条、蟹黄面、大虾面、虾虎面;济宁邹城川味面条、孔家早汤面;泰安泰山豆腐面、泰山手擀面、龙利鱼面;威海荣成地瓜面条、育黎刀切面;日照涛雒羊肉面、海沙子面;滨州牛筋面、岩松大骨头拉面、麻辣面;德州宁津大柳面、夏津银丝面;聊城临清十香面、高唐坠面;临沂拉面哥拉面、馋嫂羊汤饸饹面;菏泽曹县炒面、牛杂面等,可谓历史源远流长、风味各异。
唤醒游客的美食基因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节气美食值得传承和发扬。然而,节气、美食、景区,如何深度融合呢?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获悉,6月21日,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和枣庄市人民政府指导举办的“乡村好时节·山东夏至面暨台儿庄黄花牛肉面文化体验”活动将在台儿庄古城举行,以此推进时令节气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提升山东面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游客关注、品尝山东美食,助力打造山东美食目的地。
目前,山东部分旅游景区的饮食产品发展还不够成熟,其产品体系大多为快餐、盒饭、面包零食等,缺乏特色美食。同时,餐厅场景大同小异,缺乏氛围感。然而,旅游景区具有发展特色美食的优势和空间。“齐河美食小镇中一个几平方米的小店,夏季售卖酸梅汤,一日最多可售万元,足以证明饮食对于文旅消费的重要性。以餐饮业态为引,美食街区可望成为爆点。”李志刚表示,饮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把乡村振兴与美食结合,首先要融入非遗和老字号,为所有游客、消费者找到“到此一游”的理由。“让消费者感受到祖先餐桌记忆,唤醒骨血中的美食基因,这就对美食、菜品的历史和文化有所要求。”
对此,李志刚为全省旅游景区节气美食发展提出建议,“首先要对当地美食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研究,再根据研究成果来对接旅游市场。其次,产品外围方面要注重饮食场景的氛围感,创新打造饮食环境。”
假日旅游是最易引爆文旅市场的时间段,在此期间打造节气美食,可操作性非常强。比如,立春、夏至、冬至等节气以及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联合起来,挖掘传统文化,推出特色美食文化节。“端午前后售卖一个月粽子,紧接着售卖当地特色夏至面……把一年中的传统节气和传统节日美食串联起来,也就形成了景区特色美食品牌。”李志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