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必将是载入中国载人航天史册的一天——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飞船搭乘航天员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模式,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对接口对接形成组合体,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9时22分
再问苍穹
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约573秒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15时54分
三舱合体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18时48分
历史时刻
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实现五个首次
6月17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时隔五年,当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再次搭乘航天员进入太空,它已经完成了进一步的优化升级,取得大量新的技能点,将神舟载人飞船的综合能力提升到新的阶段。
首次实施载人飞船
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首次实施载人自主快速对接,在空间站不断调整姿态的配合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能快速与空间站对接,据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高旭介绍,神舟十二号就像是有着全自动驾驶功能的“超跑”,自主计算,自主判断到达目的地。
首次实施绕飞空间站
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
在此次任务中,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交会能力得到加强,具有更复杂的交会对接飞行模式,具备与空间站进行前向、后向、径向对接口对接和分离的功能,并将在本次任务中首次开展绕飞和径向交会对接试验。
首次实现
长期在轨停靠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实现在轨停靠3个月,为适应空间站复杂构型和姿态带来的复杂外热流条件,神舟团队对返回舱、推进发动机和贮箱等热控方案,船站并网供电方案进行了专项设计。使飞船具备了供电、热环境保障的适应性配套条件,高旭用游戏技能形象地打了比方,“我们现在首次将技能点数全部点满,飞船停靠3个月是没有问题的。”
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
返回东风着陆场的能力
在神舟十二号之前,载人飞船都从固定的轨道返回地球,空间站任务中空间站为了节省推进剂的消耗,轨道位置会随着不同时间节点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为满足长期停靠的要求。神舟团队为此对返回轨道重新进行了适应性的设计,使载人飞船返回高度从固定值调整为相对范围,并改进返回的算法,提高载人飞船返回适应性和可靠性。
首次具备天地结合
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始终是神舟团队心中至高无上的信条,为了保证天上、地上都具有保护航天员生命,在紧急条件下接回航天员的能力,神舟团队开创了天地结合的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即携带两艘飞船进场,由一艘船作为发射船的备份,作为遇到突发情况时航天员的生命救援之舟。根据系统神舟队伍采用“滚动待命”策略,在前一发载人飞船发射时,后一发载人飞船在发射场待命,并具备8.5天应急发射能力以实现太空救援的能力。
神舟载人飞船的跨越式发展并非一步达成,自1992年9月21日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立项以来,神舟载人飞船通过一次又一次验证,一发又一发的成功不断积累经验和技术: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实现了天地往返的无人验证,神舟五号搭载杨利伟实现了载人天地往返,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天地往返活动,神舟七号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神舟八号到神舟十号突破了无人交会对接和有人交会对接,神舟十一号实现了航天员的中期驻留,最终,经过守正创新,神舟十二号集齐了全任务全模式天地往返所需要的全部技能点,具备了冷静解决任何突发问题,自信完成各项发射任务的能力。
| 看点 |
飞天战袍秘密武器多
17日,伴随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记者从东华大学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获悉,该团队为保障航天员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全过程设计了系列专用服装,其中,既包括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的工作服、锻炼服、休闲服、失重防护服、睡具等,还有常服、任务训练服、专用服饰等地面任务服装等多个种类,这些专用服装不仅要确保实现多项特殊功能,还要融入中国特色设计元素,成为航天员亮相世界的“太空华服”。
“中国航天员专用服装是以功能性和工效性优先,兼具美观性的多功能服装,东华大学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在面辅料、色彩图案,甚至服饰细部缝迹线都融入了中国特色时代元素,展现中国航天员作为中国梦的太空筑梦人和守护者的美好形象。”东华大学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负责人、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俊教授介绍说。
全系列航天服及配饰的款式、颜色、图案、质地等不仅彼此之间要相互匹配,还要与舱室环境相融,在体现中国特色文化元素和时代特征的同时,体现航天员群体的职业特点和精神风貌。各具功能的不同类型服装,有的能够帮助航天员在长时间太空飞行中起到对抗失重对人体肌肉的不利影响,有的还能呵护航天员调节他们的情绪和心情,同时还要考虑舱内光线环境下进行摄影、摄像和图像传输后的显示效果,可谓是“一样菜必须满足百家胃”。
应急火箭随时待命“救险”
在空间站在轨建造及运营阶段,假如空间站或飞船出现较为严重的危险或故障,地面必须快速发射救援飞船把航天员接回。因此,自遥13火箭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实行应急救援值班,最快10天内就能实施发射。
自遥12、遥13火箭起,长二F火箭采取“发射1发、备份1发”的“滚动备份”发射模式。以遥12与遥13火箭为例,两发箭同时进场,先开展遥13火箭总装测试工作,再开展遥12火箭总装测试和发射工作。两发火箭流程上存在交叉,型号队伍并行作业。
这对一直以来发射密度并不高的长二F火箭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但研制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通过超常工作,确保了在遥12火箭发射前,遥13火箭完成基础级、整流罩(半罩)和逃逸塔总装测试,并封存于厂房内,进入应急值班状态,具备应急发射能力。
假如意外真的来临,接到应急救援命令后,长二F火箭基础级、整流罩(半罩)和逃逸塔可以立即同步高效开展工作。
型号队伍编制了应急发射流程,进一步优化发射场流程,减少重复性测试项目,单日延长应急工作时间,大幅缩短了发射周期。
一院长二F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常武权介绍,火箭基础级经过紧急的状态恢复和必要的检查之后,由技术区转运到发射区,继续开展相应的对接和状态检查准备工作。与此同时,整流罩、逃逸塔分别完成扣罩、组装工作,随后前往发射区与火箭基础级“会合”。必要的功能检查和测试后,火箭进入发射状态,整个过程效率极高。
根据空间站应急救援任务具体需求,长二F火箭具备10天内及20天内两种状态的应急发射能力,能够快速发射飞船将航天员安全接回。
◎本专题文图综合央视新闻、中新社、《北京日报》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