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词人 刘东宁
字里有料
受过大学教育、家庭条件不错,这两个标签加起来仿佛就预示着毕业后能有份好工作、好前途。但实情却是,部分这样的年轻人并没有按照如此剧本走上理想之路,而是选择在家或出租屋里,成为一名城市“蹲族”。
不同于“啃老族”“蛰居族”,城市“蹲族”特指拥有一手“好牌”、被人寄予厚望,却“放弃”自我、甘当社会“隐形人”的年轻人,他们往往以“现实低欲望、网上多冲浪”的方式闲散度日。
北京、深圳、西安、重庆、福州、长沙……媒体调查发现,近年来,原本标志性出现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城市“蹲族”,已在二三线城市蔓延开来。
网友热议
“想象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
“应该引导年轻人主动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开始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为未来奋斗。”
“时间一天天流逝,如果一味地颓废下去,不努力工作,不努力提升自己,等到自己真的想通了,于是开始尝试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何不趁现在,还有时间,自己也很年轻,何不大干一场呢?”
全媒全解
拿一手“好牌”,为何甘愿“隐形”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5岁的小星毕业于西北某“985”高校,毕业后和朋友在西安合租了一间由阳台隔出来的单间,没有正式工作,日常是在出租屋看剧、打游戏。
小星的物欲不高,房租只需几百元、基本不买衣服、也基本不出去买菜……去年全年总共消费不到2万元。钱快用完时,她便找一份临时工作,干一两个月就辞职,继续“蹲”。
“只要不花钱,就没人能强迫我上班。”小星表示,毕业时也曾想进入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攒钱买房。但因求职受挫,她转变了观念,认为找不到理想工作,还不如“蹲”着,心态也从“勇往直前”变成“就地躺平”。
和小星不同,24岁的小鹏2018年从一所985高校毕业后,在深圳顺利找到了一份专业对口、薪酬可观的工作。但在工作一年后,他决定辞职,目前已待业一年多。“我上一份工作,加班严重,每天都做一些重复无聊的事,看不到发展前景。我更想要自由,享受生活。”
成为“蹲族”后,小鹏靠存款维持生活。日常开销很低,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网络世界中。小鹏说:“目前还不想找工作,因为没有理想的工作。”
小星和小鹏代表了“蹲族”里的两类人群:毕业后找不到满意出路的“社会小白”;难以忍受工作压力、追求自由的“打工人”。他们中有的认为“蹲”着的生活自在轻松;有的打着“考公”“考研”等旗号,试图让自己“蹲”得心安理得;有的则内心纠结,既渴望进入社会,又对未知感到胆怯……
多位专家指出,城市“蹲族”所表现出的自我逃避、缺乏目标、找不到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等特征,看似与他们受过大学教育、家庭出身不错等标签存在难以理解的反差,但反差背后,与从小的高压学习环境、大学进校便开始的“内卷”、入职后的机械劳动等都存在现实关联。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刘争先认为,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大学生认知中的“好工作”多集中于互联网企业和政府部门,大家一窝蜂向前涌。优胜劣汰下,本科学历严重贬值,导致刚入校的本科生,早早开始准备考研。而这些努力只是为最后能找到一个别人认为还不错的工作。在这种与日俱增的焦虑感和“僧多粥少”的盲目竞争中,一些学生被压力击垮,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于是他们选择“蹲”。
对此,《广州日报》评论文章指出,不论是“蹲族”,还是前段时间大众热议的“985废物”,都不能简单归因于年轻人自身,而是内卷化社会环境、学校和家庭教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选择“蹲”也并不完全意味着懒惰和堕落,正如一位蹲族所说,“蹲”是“给自己缓冲的时间,让自己停下来思考奋斗的意义,而不是随波逐流”。让城市“蹲族”能够“站”起来,不仅需要年轻人自身找到兴趣、坚定目标和方向,更重要的是全社会应形成合力,以更大力度的改革切实减轻人们负担,为年轻人的奋斗创造更健康友好的环境。只有年轻人心中的焦虑和纠结被抚平,整个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具动力和活力。
光明网光明时评表示,大众对“蹲族”其实不必过于敏感,经济学上的一种说法叫做摩擦性失业。这些人并非别无所长,缺乏竞争力,而是因某些偶然性因素导致暂时性“蹲”着,他们本身具备重返岗位的潜力。从“蹲族”的定义看,多数应该属于此类:教育背景尚佳,也年富力强。
从另一个种角度上讲,暂时的失败,对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出身优渥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必要的“补课”。不少“蹲族”缺少的就是一种“失败教育”。
那么,如何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困境?社会学教授认为,从全社会层面而言,就是健全社会的支持体系;从个人层面而言,就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和经验分析,双管齐下,才能够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