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一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引发热议。作者黄国平在《致谢》中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大批网友。
作者在上述博士学位论文的《致谢》中写道:“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医院的时候,也仅是留下勉强够治病的钱后又走了。我十七岁时,他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因为再得重病时没有谁来管我了。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真的无能为力。她照顾我十七年,下葬时却仅是一副薄薄的棺材。另一个家庭成员是老狗小花,为父亲和婆婆守过坟,后因我进城上高中而命不知何时何处所终。如兄长般的计算机启蒙老师邱浩没能看到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对我照顾有加的师母也在不惑之前匆匆离开人世。每次回去看他们,这一座座坟茔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除了生活中的贫困,还有精神上的刺激也让作者难以忘却:“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上课的时候,因拖欠学费而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雨天湿漉着上课,屁股后面说不定还是泥。夏天光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我可能早已放弃。”
《致谢》结尾,他写道:“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中国青年报用“直抵人心”来评价这篇文章,黄国平的文字虽然朴实,带给我们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在得知文章火了之后,他回应“希望能够安安静静的就好了”。网友们纷纷写下祝福,希望他能凭借过去的千辛万苦,来换取未来的美满与幸福。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愿?我们吃过的苦,终将变成让我们受用终生的财富。
简单的信念,完成起来,却从来都不简单。黄国平的经历,也是很多从小山村一路奋斗走进大都市的人们的缩影。今天,他在写给网友的一封信中说,自己受益于国家、政府、学校、社会以及老师和爱心人士的帮助才能走到今天,对此深表感谢。进入高中后,学校免了全部学杂费,有好心人资助了生活费,他说自己抓住了“命运给他的一丝怜惜”。写于4年前的博士论文,如今再次走到人们面前,带给读者的却是无尽的共情与思考。
北京日报则报道称,“这篇真挚感人的《致谢》,让人想起了2018年北大女孩王心仪的文章《感谢贫穷》”,“我从卑微处走来,亦从卑微之处汲取生命的养分。”没有被苦难打败,就已是生活的王者。
人与人的悲欢或许并不相通,但共情之处却直抵人心。有人忆及身处逆境时的彷徨,感叹对比黄国平,曾以为的“至暗时刻”不值一提;有人感触他在无数暗夜,依然有仰望星空的勇气;也有人感受到他不愿被命运扼喉的意志,同困苦的抗争已成为他生而为人的底色……平实的语言下,生活的惊涛骇浪若隐若现,每个人似乎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生活给我以痛吻,我却报之以歌。”《文汇报》评论指出,“幸运的是,命运到底还有一丝怜惜。”黄国平在《致谢》中感谢了那些资助他完成学业、帮助过他的人;但他最大的致谢对象,是他所经历的一切,这些苦难终于成为了人生的馈赠,内化成他的心态、视野和格局。
“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他不仅走出了山坳,他的心中已有星辰大海。
对于这场逆袭,一些人发出了“读书改变命运”的慨叹,但于黄国平而言,这只是一种结果,其最可贵的仍是那种坚韧的精神品质。《新京报》评论称,辛苦二十二载终于走出小山村,实现逆境翻盘,这只是前半段故事;走向职场后的黄博士,也许还会遭遇难题,但苦难中淬炼的性格,只会让人更强大。生活就是一场无日无之的战斗,而黄博士用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苦难面前,努力即有价值,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走下生活的牌桌——直至战胜它。◎ 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