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菏泽发现156座连片汉墓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并登上微博热搜。记者自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连片汉墓于孙大园堌堆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位于菏泽市高新区吕陵镇,系菏泽地区目前发掘汉墓数量最多的遗址,对研究鲁西南地区东周至汉代时期的埋葬制度有重要意义。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实习生 刘海波
遗址全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堌堆之上发现连片汉墓
2020年4月,在菏泽市高新区吕陵镇魏楼水库建设过程中,考古部门对48万平方米建设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发现了孙大园堌堆遗址、侯庄堌堆遗址、侯庄西遗址3处古代文化遗址,考古工作人员随即展开了考古发掘工作。
侯庄堌堆位于水库东北部,面积约0.6万平方米。从调查及勘探发现的陶片、瓷片看,时代有龙山文化、商、东周、汉、宋元等。侯庄西遗址位于侯庄堌堆东北,掩埋于厚0.4-0.6米的淤土之下,面积约1万平方米,时代大致为宋、元或更晚。
此次引发关注的孙大园堌堆遗址位于水库西南部,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遗址掩埋于淤积层之下,文化层年代从龙山文化、商代、东周延续到汉代。2020年7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菏泽市博物馆、菏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魏楼水库考古工作队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与解剖。孙大园堌堆遗址考古执行领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孙启锐介绍,截至目前共清理汉墓156座,东周墓葬9座、灰坑31个、水井2座,商代灰坑5个,龙山文化灰坑27个。
之所以出现墓葬集中连片分布的现象,也与堌堆的地形相关。关于堌堆的来源,考古界有一种说法。在古代,黄河无堤防,洪水到来人们被迫离开旧居,洪水退后又回到原来的地方,在旧址上重建家园。在一次次与汛期泽溢、黄河改道等洪水灾害搏斗中,先民积累了将居住面增高以避免洪水侵袭的浅显道理。千百年来的逐次增高,渐渐形成了这些高达数米、形若山丘的堌堆,每一个堌堆都是一处居民点。
“孙大园堌堆遗址发掘汉墓处在汉代时是一块高台地。人类喜欢往高处埋葬,堌堆是一处比较好的修建坟墓的地方,所以出现了这种比较集中连片的现象。”孙启锐告诉记者,墓葬的排列跟整体的地形地势有关,目前尚未发现很整齐的排列规律。
为研究鲁西南墓葬制度提供材料
孙大园堌堆遗址出土的汉墓不仅数量多,也体现出汉代埋葬制度的特色。“汉墓分为土坑墓和砖室墓两类,其中土坑墓多为土坑砖椁,均设有脚箱,陶俑陪葬之风盛行。”孙启锐告诉记者,砖室墓多为带墓道的“甲字形”夫妻合葬墓,盗扰严重。
发掘中清理的东周墓葬多设有二层台,盛行腰坑并放置有陶礼器。孙启锐介绍,“出土陶器的陶质、陶色跟一般的陶器不太一样,呈红褐色。值得一提的是,豆、鼎等随葬器物呈现出成组分布的特点。”此外,遗址内发现的商代遗存较少,时代为晚商,属于安丘堌堆类型。“龙山文化遗存较丰富,以龙山文化晚期遗存为主,陶片多饰绳纹、篮纹及方格纹,磨光黑陶较少。在发掘过程中还发现有北辛文化遗存的线索。”孙启锐介绍。
孙大园堌堆遗址延续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为研究菏泽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汉代的文化面貌、交流融合、发展演变等提供了重要材料。孙启锐说,“之前菏泽也发现了很多汉墓,但没有进行过如此集中连片的大规模发掘。此次考古发掘对研究鲁西南地区东周至汉代时期埋葬制度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