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治理,关系到民众的“钱袋子”和安全感,也关乎社会的法治进程,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新一轮的打击治理号角已经吹响,既谋求全方位筑牢防火墙,也优先寻求重点领域的突破;既加快对存量犯罪的打击清理,也加速构建更健全的预防体系。如此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电信网络诈骗就一定会走向“穷途末路”。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无需赘言。2016年发生的“徐玉玉事件”就引发全国关注。在持续数年的雷霆治理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再次彰显了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上的国家态度,也向全社会释放强烈信号——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必须“零容忍”,相关打击治理行动绝不是一阵风。
过去几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治理成绩有目共睹。仅2020年,公安部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2.2万起。如此强力的打击治理,遏制了电信网络诈骗的嚣张气焰,也实打实地增强了社会安全感。
但要注意的是,当前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发展最快的刑事犯罪,要彻底根治,必须乘势而上,久久为功。应该看到,尽管这些年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持续增强,方式方法不断创新,但相关犯罪手段也在“进化”,同时在特定因素的催化下还出现了“抬头”迹象。如去年,最高检方面在回应“疫情期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的原因时就表示,不法分子利用人们疫情期间出行不便,购物、求职心切或信任老师等心理,诈骗成功率大大提高。
此外,电信网络诈骗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翻新。公安部指出,网络贷款诈骗、兼职刷单诈骗、虚假购物冒充客服诈骗和“杀猪盘”诈骗,是当前最为常见、危害最大、影响最广的诈骗类型。所以,针对犯罪现象的“变种”,相关的打击和治理预防体系,显然也需要及时更新。
电信网络诈骗之所以难打难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不仅隐蔽,而且涉及环节多、行业广,要实现打击治理效果的最大化,对各个部门、行业的协同配合,提出了很高要求。如指示中就强调要“注重源头治理、综合治理”。
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多发高发态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犯罪分子对个人信息的非法窃取仍未得到真正遏制。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推动《个人信息保护法》加快出台,进一步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力度,正是实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源头治理不可或缺的一步。
当然,电信网络诈骗虽然名目繁多、花样百出,但高发行业和多发领域还是比较突出。事实上,去年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上就明确指出,要组织相关部门对通讯、金融、网络等领域开展全行业、全领域的问题风险大排查,加强行业监管,明确处置责任。也就是说,这些领域和行业应该重点防范。堵住这些行业的漏洞,也就抓住了电信网络诈骗打击治理的“主要矛盾”。
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治理,关系到民众的“钱袋子”和安全感,也关乎社会的法治进程,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新一轮的打击治理号角已经吹响,既谋求全方位筑牢防火墙,也优先寻求重点领域的突破;既加快对存量犯罪的打击清理,也加速构建更健全的预防体系。如此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电信网络诈骗就一定会走向“穷途末路”。◎吴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