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闹元宵。”元宵节刚过,那些关于春节的记忆至今也在年俗体验中被再度唤醒。日前,在孔子博物馆举办的“孔府过大年闹元宵”系列体验活动中,大庄绢花这一来自孔府的非遗向世人揭开了孔府过大年的热闹场景。就此,记者采访省级非遗大庄绢花制作技艺传承人张祥冬,解读大庄绢花背后的年味。 ◎文/图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实习生 刘海波
张祥冬制作的大庄绢花
京城学艺,大庄绢花始得名
“腊月八,赶花棚。”这句流传于民间的俗语描绘的即是过年期间曲阜城西大庄花会开场的盛景,“花”指的便是大庄绢花。
绢花,也叫京花儿,在我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用各种颜色的丝织品仿制的花卉,能做房间庭院的点缀,也可以作为头饰供女性佩戴。古代女子的头发上都会别上一朵花,鲜花转瞬即逝,所以盛行将手工仿制的花当做首饰,装饰在发间。周昉所作的《簪花仕女图》就形象地再现了唐朝妇女簪花戴彩的情况。
但在以前,绢花是皇宫里才能用到的高级品。如今曲阜当地流传的大庄绢花,就是北京传来的手艺,其得名则要追溯到明代。明嘉靖年间,孔子第64代孙衍圣公孔尚贤的妻子严氏嫁至曲阜,当时风靡京城的绢花伴随她悄然走进孔府,走进曲阜这座城。
“明朝严氏的孙女嫁给孔子64代孙衍圣公孔尚贤后,在曲阜城西大庄东北角置地百亩,设花户养花,专供孔府摆设和夫人小姐插戴,彼时大庄有200多户人家每家每户都在做花。而后,因为受到皇宫陈设和宫女冠戴装束的影响,孔府又派人去北京学艺,渐渐演变出大庄绢花。”省级非遗大庄绢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祥冬介绍。
关于大庄绢花的由来,在《曲阜地名志》中也有所考证:明朝孔府在大庄设佃户花庄,一年四季专供孔府摆设和夫人、小姐插戴,后来沿袭皇宫的陈设和宫女的冠戴装束绢花,遂派人到北京学艺,从此大庄就有了绢花工艺。大庄绢花,也由此兴起。
传承人张祥冬现场展示大庄绢花制作技艺
行销于市,自孔府走向民间
正如其由来一样,绢花最初是皇宫里使用的高级品,在民间广为流传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多年后,孔府再次张灯结彩又迎进一位来自京城的俏丽佳人陶氏(孔子第76代孙衍圣公孔令贻的夫人),她带来了京都高档的绢绒花制作工艺。自此,大庄绢花的制作也就愈发复杂精致。孔府及孔氏各府的太太、小姐插戴后,城外百姓也以此为美,竞相效仿渐成时尚。由于绢花原材料为丝绸等高档品,平常百姓承担不起,于是便创造出“纸花粘蜡”的制作方法。
此后,纸质的绢花便在大庄流行了起来,俗称纸蜡花。相较于丝绸制作的绢花,纸蜡花的工艺也很复杂。张祥冬介绍,“绢花的制作首先要用纸打出花的样子,上色,围成花头,在蜡锅中粘上蜡,再粘上水。绢花的制作先后要经过选料、上浆、染色、窝瓣、烘干、定型、粘蜡、粘花、扎枝等多道工序,这样做出的绢花颜色鲜艳,不易掉色,姹紫嫣红、千姿百态。”
随着时代变迁,大庄绢花已不仅供奉孔府,逐渐行销于市,花的销量也与日俱增,远誉南北。与此同时,在曲阜当地,逛大庄花市也成为了过年的仪式。旧时,城乡居民过年都有给女孩儿送花的习俗。每年腊月初八至十八日,大庄村中搭棚开市,数以千计万计绢花、绒花、串花、纸花、腊花在简易花棚内展示,外地客商有的前来采购,有的也租用花棚展示自己的花色,相互切磋,交流借鉴。“每年的腊八节是曲阜城西大庄花行开市的日子,花市持续至每年的正月十五,不少外地人前来采购,热闹非凡。”张祥冬说。
随着市场的需要,花市里销售的花的品种已扩展至绢花、绫花、绸花、绒花、纸花、腊花、串花、梅花等,远销海内外。2009年,大庄绢花制作技艺被列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创新传承,老手艺花开遍地
区别于以往家家户户做花的盛况,如今在曲阜当地,做大庄绢花的只有张祥冬一家,这门家传的老手艺在他这里不仅没有中断,还传到了孩子手中。自曾祖母孔氏相传至今,张祥冬已是大庄绢花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人。
“大户人家要过年,寻常百姓也得过年,图的都是个喜庆。从上世纪起,绢花在大庄村就形成了过年的传统:只要进了腊月,家家户户都买绢花。”张祥冬介绍,过去穷苦人家在过年的时候一般都会买花,“买不起衣服的时候,就买枝花过年。这是普通老百姓的一个习惯。”
“以前花户都是在各自的家里做花,孔府及府第的太太小姐进东哨门到家里选花。”在张祥冬记忆中,儿时每逢做花,父亲都要求做好、做精,这一点他秉承至今不敢忘怀。“小时候,绢花即是家里农闲时的补充、重要的收入来源,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物品。每当进入腊月,家里就开始进行准备工作,做一些小件如花茎、花叶之类,做绢花是记忆中最浓郁的年味。”
传承到张祥冬手中,大庄绢花在颜色上实现了创新。“过去老百姓过年都做馍馍,为了让白色的馍馍更好看,大家往往会把色彩鲜艳的绢花插到馍馍中进行装饰,由此也有了馍馍花的说法。”张祥冬介绍,以往制作的绢花只有大红和二红两种颜色,如今自己研发出了11种颜色,以渐变方式呈现出的不同色彩搭配让绢花形态更加多元。
如今,生活条件的改善、文化活动的多元性使得绢花不复以往那般盛行,但在老一辈人眼中,大庄绢花仍是记忆中的那一抹年味。“现在绢花也大多在过年的时候使用,也是一种有关春节的回忆,能够打开母亲的话匣子向孩子讲述过去的故事。”张祥冬说。
“大庄绢花的使用周期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第二年就重新做,因此也叫年花。但通过使用拷贝纸等材料,结合技艺的创新,现在放在家里或者博古架上装饰用的花可以保存五年到十年不等的时间。”张祥冬告诉记者,在保持非遗本真性的基础上自己也通过参加展会和进校园教学的方式传承技艺,留住来自孔府的关于春节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