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文娱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融合创新,让非遗传承行稳致远

2021-3-31 9:41:10 来源:山东商报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一代又一代 “手艺”人守护、传承,记录着中华文脉的演进过程。在非遗与文旅日渐交融的当下,如何保护、传承非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与频被提及的话题。3月30日,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大学共同主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华美德教育学院承办的山东省非遗研究基地座谈会在山东大学召开,通过座谈交流共谋协同发展之路,推动全省非遗保护工作不断迈向深入。◎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实习生 刘海波

 

座谈会现场

 

 

        协同创新推动非遗研究保护

 

 

        在文化底蕴深厚、非遗项目丰富的山东,近年来,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对非遗的研究与转化也在稳步推进。2008年,我省命名了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民间艺术研究所、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菏泽学院音乐系7个省级非遗研究基地。

 

        座谈会现场,与会人员实地参观了山东大学部分非遗研究成果展,7个首批省级非遗研究基地和济南大学等5个受邀高校汇报了非遗研究成果,介绍了各自的特色优势和未来规划。

 

        “近年来,我省各非遗研究基地和有关高校遵循非遗保护传承规律,紧密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非遗研究工作,成立了一批非遗研究机构和平台、培育了一大批非遗研究人才、涌现出一大批非遗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批非遗研究成果转化基地,全省非遗研究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付俊海表示,各高校、各科研院所紧紧依托学科优势和教学需要,成立了一批非遗研究机构和平台,有力推动了非遗研究工作的开展,“围绕黄河、大运河、齐长城、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等国家、省重大战略,山东师范大学等院校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各院校围绕非遗这一主题,积极承担或参与国家、省社科基金项目等,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分量、质量高的论文、专著,形成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报告。”

 

 

         融合发展,培育非遗创意集群

 

 

         以生产性保护推动传承,以多样化融合谋划发展。就推动全省非遗保护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付俊海提出,下一步,我省将与各高校、各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在非遗研究的系统性、战略性、基础性、科学性、实效性上下功夫,出实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强非遗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工作,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研究只有和实践有机结合,才能更持久、更有生命力。基于我省各高校科研实力强,优势突出的现状,下一步,省文化和旅游厅将鼓励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高校、企业和相关单位到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设立工作站,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解决工艺难题,改进设计、改善材料、改良制作、提高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

 

         在立足资源推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我省还将进一步发挥高校在非遗研究与保护方面的带动作用。“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非遗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非遗专业技术人才和理论研究人才。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帮助非遗传承人群提升学历水平。鼓励具备条件的传统工艺企业,与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设立实验室,共同开展科研攻关,解决与传统工艺相关的关键技术问题,为提高传统工艺设计制作水平提供科研和技术支撑。”付俊海说。
此外,我省还将组织制定《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认定一批省级非遗研究基地,评选全省优秀非遗科研成果,推动全省非遗保护工作不断迈向深入。

 

 

        |  现场声音  |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张士闪:
        产学研用,提炼非遗“山东模式”

 

 

         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于1987年成立,依托山东大学文史传统,以基础理论研究见长,以田野与文献相结合,服务地方社会为特色。2008年被批准为省级非遗研究基地。

 

        座谈会现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张士闪介绍,“近年来,研究所积极推进平台孵化并参与项目实施。2010年,成立中国节日文化研究基地。2015年,设立山东大学重点智库基地·中国乡土社会研究中心。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系列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建设及口述史方法论再研究》、教育部项目《中国民俗文化发展年度报告》、国务院国学中心项目《中国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多个项目的实施工作。此外,研究所出版《非物质文化保护知识读本》等著作50余部,非遗研究成果丰硕。”

 

        下一步,张士闪表示,研究所将设立非遗学学科,因应时代需求,打造非遗研究重镇。“我们将深化非遗保护研究,探索中国特色之路,服务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对接山东非遗重大战略,提炼‘山东模式’;强化非遗产学研用,服务地方社会。”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燕生东:
        以科研带动文化资源保护利用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于2008年被批准为省级非遗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燕生东介绍,中心以科研为主,在研课题项目6项。2014年以来,完成了一系列调查研究项目。基地专家通过线上调查研究出版的专著《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此外,齐长城廊带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项目也于2018年顺利结项。

 

        近年来,中心致力于传统村落的文化研究,先后开展了枣庄市及济南市长清区传统村落的调研研究工作。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心也在推进相关调查研究工作。“我们近期正在对山东沿黄地区的农业分布、数量、种类及现状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其保护价值做了评估,目前正在编写,进展顺利。”燕生东介绍。

 

 

        济南大学文化和旅游学院院长刘建波:
        特色成果推进非遗传承利用

 

 

        座谈会现场,除7个省级非遗研究基地代表分享了非遗研究成果,济南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青年政治学院代表也介绍了本单位非遗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优势特色及未来工作思路。

 

        济南大学文化和旅游学院院长刘建波率先介绍了本单位非遗研究基地的发展计划,专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在积极探索发挥旅游业的独特优势的同时利用非遗丰富和提升旅游体验,实现双向赋能,形成更多研究成果并推广应用。

 

        随后,刘建波表示,2021年,非遗研究基地将完成至少100位非遗传承人及其传承项目的拍摄工作,并探索多渠道推广及应用,“申请近1000平米的办公展示场所,用以非遗的研究、活化展示和成果展览。在非遗课程建设方面,计划以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历史学等专业为依托,在培养方案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课程,与相关企业共建非遗研究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