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鲁商集团 鲁网
读我网 > 新闻 > 文娱新闻 > 正文

这些传承民俗里还有你不知道的细节

2021-3-1 9:16:21 来源:山东商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中的诗句描述的即为隋代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刚刚过去的元宵节,我省文化场馆推出了做花灯、面灯、萝卜灯等体验活动,极具历史文化渊源的民俗活动吸引了市民参与其中。但其实,自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元宵节习俗还有很多,日前,记者采访济南民俗专家张继平,还原元宵节里的别样民俗。◎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实习生 刘海波

 

孔子博物馆闹元宵活动制作的萝卜灯

 

       古时元宵节要迎厕神

 

 

        如今大家了解的元宵节习俗,大多是吃元宵、赏花灯,但在历史上,元宵节的习俗更多元,在岁月流转中也有许多习俗未传承下来,比如迎厕神。厕神原名叫何丽卿,又称紫姑、三姑,山东莱阳人,是一个能诗善文的美丽姑娘。在其成为主司人间厕所之神的背后,有一个十分凄惨的传说故事。

 

       “紫姑是山东寿阳刺史李景的小妾,但李景的正妻曹氏非常嫉妒紫姑出众的容貌和文采,于是在某一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将紫姑赶进了厕所并将她杀害。所幸这一事件被玉皇大帝所知,大怒之下将李景原配曹氏贬为下等人,追任紫姑为主司人间厕所的厕神。”张继平介绍,自此,在民间便逐渐形成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习俗。

 

        历史上,关于“紫姑”的传说故事最早在南朝宋刘敬叔的《异苑》中有所记录,又在随后的《异显录》中详细记载:“紫姑,莱阳人,姓何名媚,字丽卿。寿阳李景纳为妾。其妻妒之,正月十五阴杀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为厕神。故世人作其形,夜于厕间迎祀,以占众事。俗呼为三姑。”值得一提的是,宋朝大文豪苏轼也曾记载过“紫姑”一事,《仙姑问答》《子姑神记》均对紫姑被害有详细的介绍。“苏轼还说紫姑曾向他赠诗八首,以感谢苏轼为她作传。”张继平说。

 

        民间为纪念紫姑无端遇害,故特在每年元宵之日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清朝黄斐默所著的《集说诠真》记载了迎厕神的具体流程。“每届上元节,居民妇女迎请厕神。其法:概于前一日取粪箕一具,饰以钗环,簪以花朵,另用银钗一支插箕口,供坑厕侧。另设供案,点烛焚香,小儿辈对之行礼”。但如今,这一习俗已基本消失。

 

孔子博物馆藏清楠木六棱玻璃宫灯

孔子博物馆藏清楠木玻璃方灯

孔子博物馆闹元宵活动制作的面灯

孔子博物馆藏清掐丝珐琅荷花吊灯

 

        元宵来历寓意圆满

 

 

        元宵节当日,话题“元宵节是古代情人节”登上微博热搜,古代文人在元宵佳节写下的诗句引发网友热议。而元宵节的由来,有一个传说确实与爱情相关。

 

         这一传说出自元代伊士珍《三余帖》,与“嫦娥奔月”有关。“嫦娥偷吃仙丹飞到月亮上,她的丈夫后羿思念成疾,卧床不起。一直到了正月十四的晚上,天上来了个小童子,他告诉后羿,等到正月十五的晚上,可用糯米粉做丸,意为‘团团如玉’,放置于屋内西北角,并连喊三声‘嫦娥’,这样嫦娥就会回来。”张继平介绍,第二天正月十五后羿如法炮制,最后果然将嫦娥呼唤了回来,两人得以团聚,夫妇如初。后来取这种食物团圆的寓意和天上的一轮明月,命名为元宵。

 

        说起吃元宵,张继平表示,南北方也有不同,“首先做法不同。北方人吃的是元宵,摇出来的;南方人吃的是汤圆,包出来的。当然,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无论是‘摇’出来的元宵,还是‘包’出来的汤圆,都是元宵节的一种美好寓意。取意阖家团圆、和睦美好、和谐圆满。”

 

         过完元宵节,正月十六这天,男女要成群结队地走出家门,到郊外走走,称为“走百病”“散百病”。张继平介绍,“走百病”一般为大家在夜间打着火把进行,也叫群游。游玩的过程中遇到桥一定要过桥,因为过桥寓意着渡过厄运,通过过桥将霉运消散掉。”

 

       “古代妇女出门的机会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正月十六‘走百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游玩活动。”张继平说,现在人们的出行已经非常方便,“走百病”这一习俗也已不像以前那么流行。

 

 

        各地赏灯花样多

 

 

        和如今一样,赏灯是元宵节流传已久的习俗。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自古以来就有赏花灯、吃元霄、猜灯谜等传统习俗。在古代,赏灯是热闹非凡的民俗活动。历史上,曲阜衍圣公府元宵节特色风俗是“放灯”,这一习俗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济宁与曲阜的文史资料记载,旧时曲阜元宵赏灯十分热闹。傍晚时分,户户散灯,有彩灯、面灯、萝卜灯。门口、院内、房间灯火通明,还要到祖茔上、河塘里散灯。儿童多挑灯欢聚,一起放鞭炮。城里连日举办灯会,大街上彩门座座,耍龙灯、玩狮子、跑竹马、荡旱船,各路口烟花灿烂,鞭炮齐鸣,观灯者人山人海,来往如织。

 

        做面灯、萝卜灯是孔府很有特色的习俗之一。元宵之日,户户用面捏灯,用萝卜挖灯,造型各异,以龙灯、鱼灯、兔子灯、绣球灯以及月份灯居多。灯做成后,以棉花作捻,放入花生油或豆油等油料点燃,家家门前悬挂彩灯,向粮食囤、井台、磨、碾等处及院房角落散放面灯,向祖先坟墓和土地庙、坑塘、河湖放灯。有的地方在院内香台上放12盏面灯,有的面灯有12个角,1个角代表1个月,俗称“十二月灯”,每个面灯上捏上记号,燃灯后,以灯火强弱和燃灯花判断每月收成好坏。

 

         早在正月十四,孔府就开始集合女仆准备捏面灯,所捏面灯大如茶杯。十五日,孔氏各房、林、庙、东场、西仓、车栏、马号夫役等都进府领取面灯。元宵节当日,衍圣公、太太举行“送神”仪式后,要到大堂前观灯赏戏。太太开赏钱给表演者和放花炮的人们。次日,曲阜尼山孔庙还将举办庙会,会期3天,到会者多为妇孺。

 

        过去,每逢元宵节前后,济南有玩四蟹灯的习俗。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前,四蟹灯流行于济南西北部堤口庄、北坦、北园、泺口一带。四蟹灯虽名中带“蟹”而实无“蟹”,所谓“四蟹”是指当地的鱼、鳖、虾、蚌四种水中物产。表演时演员各饰以形象逼真、做工精致的“四蟹”灯具。此外,还有“打渔佬”1人和4个“水兽”。“水兽”一手持云彩灯,一手持三角绸旗,绸旗上分别绘有鱼、鳖、虾、蚌诸图形。

 

        在一百年的传承中,四蟹灯的表演也在不断地发展创新。“最初只是用竹竿当做道具,慢慢地增加了情节和道具,最终发展成现在的四蟹灯。”堤口庄社区四蟹灯表演者告诉记者,相比于之前,如今在表演四蟹灯时还增加了蚌和乌龟相互争斗的情景。

 

        溯古追今,元宵节都是传统的文化节日。透过这些传统习俗,依然可以感知来自时光的记忆,品味传统佳节里的情思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