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稼说》一文中提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大意可理解为:要博览群书,取其精华;同时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理论联系实践,读万卷书辅以行万里路,从而达到去伪存真、去芜取精、为己所用的目的。其他艺术亦是如此。从辛丑大年初一开始,“鉴投艺文”在微信公众号推出了范正红先生的“一日七迹”栏目,每日七艺,将持续百日,正可较全面展现其博观约取、善于扬弃、厚积薄发的艺术特质。
范正红是齐鲁文化名家,但他的意愿却是想撇开浮名的干扰,用艺术“说话”,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艺术及在创作路上的种种痕迹,葆艺术之初心,求艺术之深远。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精神世界的浮躁惫懒成为普遍现象,内心的宁静成为当下人们的精神诉求。范正红先生的书画作品所展现的天地无言的静美,令人忘却烦扰和喧嚣,涤昏寐,去尘俗。
以下试以范正红先生的成长历程与山水画作品为个案,来探析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
范正红先生生于孔孟之乡,成长过程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多年来对艺术孜孜不倦,知识、阅历、修养,都融进了他的绘画技法、题材及画意之中,正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形成了今日法度与写意并存、墨色活于笔下、朴茂中现情趣、意象外见智慧的绘画风格。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人、其画:
登道妙境处 作于2014年
临夏圭山水 作于1981年
临董玄宰画 作于1982年
一、研习经典,潜心传统
如果细观其画,能够感觉到范先生对传统笔墨的深入研究。1981年范正红先生17岁时作品《临夏圭山水》作大斧劈皴,就已经是老苍雄放、淋漓滋润、笔墨苍古、墨气袭人,“点染烟岚恍若欲雨,树石深淡遐迩分明”,尽得夏圭之神韵。1982年的《临董玄宰画》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又如1989年的《且为群山轻写神》,则尽显了石涛用笔的纵横恣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
弱冠之前,范正红先生潜心临习了大量古代名家的经典之作,为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长期的临习中,他对笔墨的运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勾、皴、点、染驾轻就熟,在轻、重、提、按、快、慢、顿、挫中不着痕迹地写景、抒情。用墨亦颇为讲究,泼墨、淡墨、积墨和破墨等绘画技巧的精到,墨色变化、虚实、隐显、聚散、呼应及渲染灵机多现,让人感受着“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舒适怡然。在他的笔下,仿佛墨不再是墨,而是一个个由点、线、面构成的跳动音符,在方寸之间蹁跹起舞,耳畔心间奏响美妙旋律。如果没有博览群书、取其精华,如果没有刻苦实践、埋头苦练,如果没有仔细观察、体味生活,如果没有行走万里路、览尽万水千山,绝难达到如此的鲜活,如此的挥洒自如,如此的意蕴自现。
二、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徐悲鸿先生在北大画法研究会的演讲《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中,曾指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之可采入者融之。”观范正红先生的画作,既有传统中国画的似曾相识,又有时代精神的自我创新;既能熟练地掌握多种技法的精髓,又能在自己的绘画中将其较为完美地糅合在一起,融会贯通,运用得恰到好处。如《登道妙境处》一看便知从石涛而来,但其气质、意蕴却又与石涛大有不同,墨色活脱,神采充盈。他的作品从技法上常常不拘一格,形式丰富多样。既有即兴而发、泼墨如云的写意,又有细到极致处的工笔刻画,处处体现其深厚的绘画功底,又别具一格。
更深入地观看时,又惊觉,一切的技法与形式似乎都不重要,只觉内心世界如同秋风送爽,万千思绪随着画中的山涧溪流、田园小品、花木山石、鸟鸣虫趣而洗尽铅华,只剩下恬然自足,心境已然超乎于凡尘之外,幻化成无韵的歌唱。
三、以书入画,书画同体
早在唐代,张彦远就提出“书画同体而未分”,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在题《枯木竹石图》中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近现代书画大家黄宾虹也曾说:“书画同源,贵在笔法。” 范正红先生是中国书协理事、西泠印社理事、山东印社社长,在书法、篆刻领域的成就无需赘言。正是有了深厚的书法篆刻功夫,其山水画方能苍厚、圆融,自然而然呈现出一种书卷气。他深知,书法与中国画在表现形式和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书法中的提、按、转、折和山水画的皴、擦、点、染,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书法浑圆而内敛的中锋、潇洒而飘逸的侧锋、朴拙而老辣的逆锋用笔入画,笔墨随心而动、传神达韵。笔墨之间,意境自现。
四、意境之妙,大美不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如果绘画作品能够做到展现天地之大美,做到“意与境浑”、情与景汇,意与象通”,达到艺术家情感、思想与绘画作品的完美融合,并且能够让观者被这种融合所触动、感动,那么就完美地阐释了中国画的意境之美。范正红先生近作《白云漫漫群峦幻》左方云烟弥漫,深远莫测;右侧峭壁矗立,山峦林壑,绵延无际,气势沉雄。何为意境,其实就是不尽的意味。如果画家没有宽广的心胸,包容的特质,深厚的文化积淀,娴熟精到的技法,厚积薄发的修养,对天地至美的感悟,绝难达此艺术美与自然美高度融合的境界,亦无法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冲击。正所谓,初学者学技法,熟练者融合技法、形式与内容,大成者让人忘却技法和内容,只给观赏者带来心灵的震撼和对美的由衷赞叹。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腹有诗书,故能笔清墨润,山色如洗,宁静深邃,绝无尘垢。继承传统又不断与时俱进,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范正红先生的作品以笔墨容万物,使人观笔墨之美,观自然之美,感受天地浩然,启迪思想、温润心灵。
艺术长路漫漫,中国书画的传承与发展没有捷径可走,范正红先生作为当代中国的优秀书画家,其人其艺很好地诠释了“博约观取,厚积薄发”之路是中国书画传承发展的正途。
焦猛(大众日报大众书画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