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眼镜”越来越多了,这是当下许多家长对孩子们这一代的担忧。这种背景之下,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有关“每天户外两小时,强身健体防近视”的提案能够引起广泛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相比各种矫正视力、预防近视的“偏方”,户外运动更靠谱,也更得家长支持。不过仍有声音对此措施的效果和执行表示担忧。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邹通
近视问题引关注
3月11日,两则关于“防近视”的消息引发公众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在今年两会上提交了提案“每天户外两小时,强身健体防近视”,他希望教育部等部门能够下达强制性指令,要求学校每天安排学生至少一个半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知名眼科医生陶勇做客央视两会相关节目时,也直言形势“非常严峻”,近视度数不断增加会变成病理性近视,甚至会致盲。
有关青少年近视的问题由来已久,近几年更是备受关注。2020年,教育部对九省份部分学生的一项调研显示,与2019年底相比,半年来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5.2%,初中生增加了8.2%,高中生增加了3.8%。此外,《中国眼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总体发生率为53.6%,大学生近视总体发生率超90%。
青少年预防近视如今也已上升到国家层面,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教育工作40项重点任务》明确提出,要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各地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比2020年下降0.5或1个百分点以上。此外,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儿童青少年学习用品近视防控卫生要求》将于2022年3月1日起实施,其中,学生教科书最小用字不得小于“小5号字”;而教学多媒体则不应出现可察觉的闪烁,并符合蓝光防护要求。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部署在今年3月开展春季学期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通知要求,切实加强手机管理,各地和学校确保中小学生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家长要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引导孩子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
仅出台几项措施还不够,日前,为提高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等视力健康工作管理决策水平,促进全国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事业科学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成立了国家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该委员会章程指出,专家咨询委员会主要职责包括为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技术标准和重要措施制定等提供建议和咨询;发挥技术优势,为业务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队伍培训等提供专业指导;承担全国视力健康管理工作开展科学性和规范性的监督检查、科学评估;积极发现全国视力健康管理工作的优秀做法、典型经验和先进技术;广泛开展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相关内容的科普宣教。
由治转防受认可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期间,青少年近视防控成为代表委员关心的话题。有代表委员就建议,目前近视防控的问题和难点之一, 就是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建议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科学布置作业,统筹安排好家庭作业时间。家庭要配合学校切实减轻孩子负担,不要盲目参加课外培训、跟风报班。
还有代表委员认为,少年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泛滥,对孩子的视力、学习兴趣、心理生理以及思维能力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建议控制少年儿童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各自的监管职责和引导功能。
有些建议则聚焦学校学习环境方面,认为学校要改善视觉环境,提高学校光照度建设标准,比如采用更大进光量的窗户,落实教室、宿舍、图书馆(阅览室)等采光和照明要求;使用利于视力健康的照明设备。
在多项建议之中,“每天户外两小时,强身健体防近视”的提案受到关注。拯救近视,常常寄托于做做眼保健操、配配眼镜、滴滴眼药水,或者是激光矫正,甚至还幻想未来可以有一举消除近视的“高科技”。但明明坚持户外活动就能实现的目标,不该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有专家早就提出,户外活动是最简单的预防近视方式,充分接触阳光可以有效地保护视力。每天2小时、每周10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可使青少年的近视发生率降低10%以上。这主要因为太阳的光照强度比室内光照强度高数百倍,光照越强,多巴胺释放量越多,而多巴胺能抑制近视的发生发展。高强度光照一方面可使瞳孔缩小、景深加深、模糊减少,另一方面也能起到抑制近视的作用。
此外,世卫组织也建议,儿童每天都需要充分的体育活动,时长因年龄而异。其中,5至17岁的儿童青少年每天应进行至少60分钟的中等至高等强度身体活动,所有活动都可以在室外进行。因此,学校要强化儿童青少年户外体育锻炼。按照动静结合、视近与视远交替的原则,有序组织和督促学生在课间到室外活动或远眺,防止学生持续疲劳用眼。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运动氛围,积极引导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使其在家时每天接触户外自然光的时间达60分钟以上。已患近视的孩子应进一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延缓近视发展。
推行难题亟待解
“每天户外两小时,强身健体防近视”的提案,受到外界的一定认可与支持。但也有不同声音,有网友就认为,每天坚持户外活动的好处大家都清楚,但为何学校迟迟无法施行相关改革。说到这个问题,就又会联系到此前有关体育课的种种分析,有一些地区因为体育老师匮乏等原因,难以保证规定的体育课时,也有一些地方的观念尚未转变,体育课仍存在“形式主义”“面子工程”的现象,还有的则由于体育老师专业度不够、学校担心安全问题等原因,虽然体育课开起来了,但质量和水平亟须提高。
回到户外活动的问题,同样面临体育老师匮乏,安全责任问题难解这样的尴尬。可以看到,在欧美一些国家,中小学的学业课程通常安排在上午进行,到了下午,学生们会进行长时间户外运动。在近邻日本,学生们到了下午,更是要求参加各种社团。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有关学生进行户外运动的提案中,提到希望教育部等部门能够下达强制性指令,要求学校每天安排学生至少一个半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强调“强制”,也是对唯分数、唯升学率背景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惯性的警惕。这表明,从顶层设计层面将零散的防治举措凝聚为统一的指导,形成规范的制度和机制,来推动科学、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确有必要。
此前已经有报道称,北京在这方面已先行:2019年11月发布的《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十条措施》,就要求做到“两增一减”,增的是体美劳教育时间及校内质量提升;减的是校外培训负担。还要求优先安排体育活动,中小学生在校时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不低于1小时等。
如何真正在全国让这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建议落到实处,或许不单单是一条政策那么简单,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安全问题如何保证、学校场地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教师资源如何配置等等问题,还需要汇聚更多的智慧和努力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