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鲁商集团 鲁网
读我网 > 新闻 > 山东新闻 > 正文

“馍”上花开

2021-2-8 7:46:51 来源:山东商报

         花饽饽是山东传统民间面塑艺术的一种,至今已有300年历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尤其是胶东地区,每逢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蒸上一些花饽饽,将所有的吉祥福愿都凝聚其中。作为一种民间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花饽饽生长和扎根于百姓生活,已成为民俗风情独特的表现方式。近年来,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样式新潮的花饽饽更加吸引年轻人,在80后、90后中拥有很大市场。在济南,40岁的孙红就把面团做出了新花样,凭借可以做出与国外翻糖蛋糕相媲美的“蛋糕饽饽”,她将传统手艺进行创新,把这种中西合璧的新式花馍远销至全国各地。◎文/ 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舒

 

孙红和她制作的花饽饽

 

         “好奇心”促就传承机遇

 

 

         对很多山东人来说,餐桌上没有花饽饽,这个年就不完整。尤其是“枣而眼”,即枣饽饽,更是胶东人过年餐桌上的重中之重。

 

        “过年必须得做大饽饽,喜庆!”在孙红的儿时记忆中,自己过年跟母亲学做的第一样面点,不是水饺,而是枣饽饽。“母亲和面非常讲究,一道工序要爸妈、我和哥哥轮番上阵,揉上几千下才能揪面团馍。红枣也得选用大小个头儿相等的,母亲在买之前会挑选好久,绝不凑合。那样蒸出来的枣饽饽,掰开后内里像千层糕一般层层叠叠,筋道有嚼劲儿;红枣软糯香甜,咬一口满口留香。”孙红说,自己从妈妈那里学到的手艺,第一课就是做面点的规矩:必须真材实料,工序绝不偷懒。

 

        工作之后,由于生活节奏紧张,孙红连吃饭都是靠外卖解决,除了过年回家给妈妈打打下手,平时几乎十指不沾阳春水,更别说自己在家做面点了。直到结婚生子之后,孙红在家做了一段时间的全职妈妈,为了照顾宝宝,才开始钻研起做饭的学问,偶尔也给家人做做包子、馒头等简单的小面点。

 

        在孙红老家,按照习俗,老人过寿必须要有祝寿的花饽饽。孙红心疼妈妈年纪大了,不愿她再亲自操劳,就在朋友的介绍下,托当地一位面点师傅制作贺寿花馍。没想到,这位师傅的成品一出锅,瞬间惊艳了孙红,“与其说它是个大饽饽,倒不如说是个‘中式蛋糕’——饼形的馒头底座上,憨态可掬的小猪栩栩如生,寓意吉祥的寿桃、小鱼、石榴团簇在一起,煞是可爱,简直可以称之为工艺品,让人不忍下口。”寿宴当天,孙红定制的这个花饽饽大受欢迎,亲戚们临走还将没吃完的花样儿分了分各自带走,寓意沾沾寿星的喜气。

 

        “过去,花饽饽被用来祭天祭神,供奉祖先。现在,成了各类喜事上的常客,小孩满月、结婚办酒、乔迁、开业都离不开它。”这次经历,让此前从事销售工作的孙红看好花饽饽的商机,开始琢磨做馒头生意。

 

 

 

        学习花饽饽并不简单

 

 

        “‘胶东大饽饽’一词源于明朝,清代宫廷御膳房专门设有饽饽局,选用上等的面粉即头道面蒸制,刻上红殷殷的印记而成。‘花饽饽’在传统‘胶东大饽饽’制作工艺:面团发酵、炕火加热、手工揉搓、木火蒸烤的基础上,采用颜色多样的水果、蔬菜制造出五颜六色的饽饽造型,保证饽饽在造型优美、独特的同时也无任何添加剂,让百姓看着开心,吃着放心。”说起花饽饽的历史,孙红娓娓道来,“为了保护好这种山东传统民间面塑艺术,它不仅被评选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更是在政府、传承人和企业的推动下,日益形成产业。”

 

        爷爷生日之后,孙红没有着急回济南,而是留在老家,拜了那位面点师傅为师,“老师性格豪爽,还有一双巧手,做了一辈子花饽饽,把一身好手艺对我倾囊相授。”尽管没有绘画功底,但凭借天赋和努力,孙红在剪纸、面塑甚至动画片中获取灵感,把面点造型做出了新花样,深受老师的认可。
从老师那学会了基础的制作要领,剩下的都靠自己琢磨。她始终记得老师说的一句话,“花饽饽的制作一定要精益求精,切不可偷懒糊弄,一点儿不好就要毁掉重来。”

 

         刚开始第一年的时候,孙红不知道浪费了多少袋面粉,做出来的饽饽总也不满意。第一件作品“龙凤呈祥”,她返工了五六次,总感觉比例和造型不对,“不是龙做的太短了,就是凤做的太胖了。”等掌握好了分量和比例,她又开始琢磨面粉的学问。“为什么有人做出的成品面皮发亮,就像透着油光一样光滑漂亮,有人做出的却普普通通;为什么有的人蒸出来的馍不变形、不走样,有的则不是裂口就是起泡……为了研究这些,她通过看书了解小麦的种类和种植特点,上网课学习不同面粉的纤维度和等级标准,硬是把自己学成了半个专家。

 

 

 

       “在手艺人的眼里,可不仅仅只有好看、好吃那么简单。”孙红说,花饽饽讲究的是原汁原味的健康,因此,她的产品中不加糖、不加奶、不加防腐剂,只用蔬菜和果汁调色,靠的就是好面粉本身的品质和制作者的功力火候。

 

 

       “中式蛋糕”远销各地

 

 

        对老一辈手艺人而言,花饽饽的每一种花样都有特定搭配和说法,包涵着不同的寓意,代代相传下来就变成了传统。

 

        “菊花必须得跟佛手,菊花捎佛手,活到九十九。”“这个牡丹花,必须得配凤凰,从亘古以来,凤凰就是喜欢牡丹。”然而,孙红发现,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样式新潮的花饽饽更加吸引年轻人,在80后、90后中拥有很大市场。于是,她借鉴国外翻糖蛋糕,尝试制作可与之相媲美的“蛋糕饽饽”。

 

 

        “我感觉把这些时尚的、潮流的元素融入到花饽饽中,就像是把祖辈的手艺进行创新改造的一个过程,是传统花饽饽的现代衍生品。”于是,她根据“花饽饽”在不同场合的用途,制作出庆寿系列、宝宝生日系列、结婚喜宴系列、节日庆典系列以及唐老鸭、孙悟空等生动有趣的卡通造型。除此之外,她还能根据照片人像进行私人定制面点人偶,甚至比翻糖制作的造型更加精致生动,不仅寓意美好,而且口感也十分柔软香甜,深受大家的喜爱。
孙红创作的大饽饽“中式蛋糕”,对于喜欢传统文化的人们来说爱不释手。得知她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后,不少之前光顾过她生意的朋友,将她的馒头通过网络推荐到全国各地:北京、上海、广州、云南、贵州、内蒙古……订单遍布大江南北。

 

         总有人不解,再怎么好吃,不就是一坨面吗?为何孙红的花饽饽价格能卖到好几百元呢?通过店铺数据,她发现,80、90后消费者占比80%。平时,他们主要买给宝宝、父母吃。南方消费者占比60%,更喜欢个头小一些的产品,青睐带馅儿的花饽饽,北方消费者钟爱大个头。在给父母过寿,新婚夫妇支锅,庆祝朋友乔迁新居等场合,年轻的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性,喜欢别出心裁的款式。

 

        不加防腐剂的馒头,尤其在夏天这种高温环境下,两天时间就可能发霉长毛。为了保鲜,孙红选择顺丰冷链配送,“有的快递像发到海南、乌鲁木齐的长距离订单,运费不菲。尽管这样,仍有消费者愿意为100多元的馒头花100多元的快递费。”

 

 

        用面“揉”出精彩人生

 

 

        每年进入腊月,花饽饽的订单量就会飞速暴涨。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孙红和三名同事一天要做近400个花饽饽,再加上“中式蛋糕”的订单,一个月要用掉2000多公斤面粉。虽然生意火爆,孙红也有自己的忧虑,因为坚持纯手工制作,每天制作的订单数量有限,为了及时出货,她和同事们已经连续半个多月从早上8点加班到凌晨2点。每天加班,孙红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睡个好觉。今年,她计划扩展店面,再招收一批学徒,真正地做大规模。虽然准备聘请更多专业的从业者,但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她还是以身作则,不让任何一个环节出错。

 

         “最初,身边朋友们以为我做花饽饽就是一时兴起,纯属玩票儿。当得知我要把它做成事业时,有的很惊讶,有的则不看好。”孙红说,有朋友劝她从重做回销售,“卖馒头多不体面。”可她觉得,能找到一项自己热爱的事情不容易,应该勇敢坚持下去,“有时候想一个花样的时候,整晚整晚都睡不着。当研制出来新品时,那种幸福感,就像吃到糖的孩子一样开心。”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山东花饽饽这项传统技艺,孙红每年会在自己的工作室内举办体验活动,还会去社区和学校邀请孩子们亲自动手制馍,教授花饽饽的知识。“手艺本身就会引起大家的好奇,好奇心才能让它走得更远,手艺与模具不同,有模具所有人都可以做,但是手艺却是有的人做得出来,有的人做不出来,这样就会激起学习的兴趣。”她说,这种好奇心在孩子身上尤为突出,每次教完他们一样东西,他们就会期待下一节教什么,“传承就应该从娃娃抓起,这样他们才能对传统文化有根深蒂固的印象。”

 

        最近,孙红给自己的产品注册了商标,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也有了更清晰的目标。未来,她将继续奔走在花饽饽技艺的传承之路上,把这项传统手艺带向更大的舞台。“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每个人都有忘不掉的家乡的味道。我们做的,就是通过手艺留住小时候家乡的味道。”